但儒生們削藩還要師出有名,這放大漢劉啟聽了得笑出聲,他還允諾皇位給劉武呢,不兌現承諾也沒見誰敢吱聲。
朱允炆及其臣子的認知與操作,在某種程度上不是不能理解不看史書也確實想不到judy這么能打。
帶著八百個人在天崩開局的情況下靖難,一路越打越多,這種事寫進小說都得被噴不合邏輯,評論區要開高樓問作者,你當主角是什么此言一出大家虎軀一震納頭便拜的龍傲天嗎
劉啟顛了顛兒子,天子,帝王,削藩是帝王握住權柄的路,要走這條路,或以政治籌謀分化,或以果決心志承擔。
南方兵力空虛,不敢先對燕王動手,卻用和燕王同胞的弟弟試探這樣的行為,如何能算謹慎,不過猶疑罷了。
八百人
從八百人開始,一路殺到最后成為皇座上的皇帝,像他當年飯都吃不起,日后卻在和尚面前寫一句“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這個兒子像他,這個兒子當真像他
可惜他像他。
正因為朱棣像他,所以他不會認命,不會輸不起,不會認為區區八百人做不了什么。他會帶著這八百人一路殺出死局,殺出一條生路,殺到削藩的侄子面前。
帝王與未來的帝王對視,他們是父子正因為他們是父子。
所以朱棣也會殺盡朝廷的百萬雄兵,他會像利劍劈開河山一樣穿過朱家的江山,帶著一身血氣走入王城,坐到他父親坐過的位置上。
如果標兒的死無法阻止,如果孫輩的眼界實在不足,而名義上更長的老二老三同樣早亡。朱元璋看著朱棣的面龐,像當年殺完了人在河邊隨手掬起一捧水時看到自己血跡斑駁的臉。
天下耗得起第二次么天下已耗了靖難這第二次,到底是怎樣的能力,才讓后人如此認可他的功績
朱橚很悵惘,他沒有惹任何人。
而且好怪,真的好怪。天幕說到現在,每次提到朱棣的名字都怪怪的,朱棣兩個字也沒那么難認,為何后人口音如此奇怪
他試著問其他人,被問的兄弟捏著怪腔調“畢竟是天崩開局的龍傲天永樂大帝,我們這些普通人如何知曉大帝之名有何深意。”
朱元璋回過神,一腳踹過來“說的什么怪話”
身后有朱元璋留下的朝廷框架,朱允炆認為速度鎮壓能成功,倒也合理,畢竟前期藩王們確實很聽話,沒有哪個刺頭真鬧得特別厲害的。
但作為皇帝眼光是要放長遠一點滴,爺爺搞藩王的初衷是御虜,就問你把叔叔們搞了誰來負責這個吧。
前期建文改制的一系列政策,使江南地主受益良多,相對應的是其他地區地主的不平,咋,我們就不配唄。朝廷與江南地主的關系緩和了,但還有更多看不見的,削藩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