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陳亨處被攻,而后軍的房寬也“先與賊鋒交戰,不利”,左翼重傷,后方失利,可以說整個隊列被撕開了一道口子,朱棣便親率騎兵救援。
在朱棣與帶兵而來的朱高煦的幫助下,后方挺過來了,但某種意義上燕軍也算從各個方向被敵人團團攏住,哪邊都顧不上,四面鏖戰,被耗光只是時間問題。
“能把燕王逼到這般境地,李景隆倒也不算辱沒家傳。”黃子澄感嘆。
朱允炆盯著在沙場拼殺的朱棣“帶著六十萬的兵,將十幾萬人的軍隊合圍,竟是什么值得夸贊的事不成。”
李景隆垂著頭,內心的嚎叫幾乎憋不住,和燕王短兵相接的機會讓給你要不要啊
在這樣的情況下,朱棣帶著他的人馬“以精騎數十突入賊軍左腋”,在最紛亂的局面中精準地判斷并找到了敵人的薄弱點,朱棣在沖破敵軍左腋后又進行了他最擅長的遠距離大迂回,直繞李景隆右后方。
在這場極限長線操作中,張玉他們沒有亂,前軍馬步齊進,抵擋住了中央軍一波又一波的攻勢,朱棣手下的騎兵也如臂之使指,整個燕軍呈現出空前的組織度與凝聚力。
而在成功到達李景隆后方時,朱棣在天時之下,采用了火攻。戰場上本來就挺亂,到處都是血和活人死人,這時候煙熏火燎,那肯定是要亂的嘛。朱棣趁此時機擊垮后軍,驅兵直入。
李景隆得知后飛速調回與燕軍相持的幾方人馬,道理很簡單,畢竟他們要打的是燕王,只要在此處的朱棣被成功剿滅,剩下的不足為懼。
但前軍被抽調,也意味著張玉等人的壓力減緩,能夠騰出手來幫助燕王。于是,在燕王朱棣與他的二子朱高煦在人潮中殺得人頭滾滾,接連斬了敵人六名敵將時,燕軍的配合也到了,兩隊人馬竟在朝廷兵的中軍處將敵人夾擊。
不過一時之變,而攻守之勢異也
“實在暢快”曹操大笑,燕王以十幾萬兵打下此局,真乃不世出的將星,“孫子曾有云,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如今看來,只要謀略勝之,孤勇絕之,便不足為懼”
燕王的大迂回固然是驚天妙筆,火攻也不差,如此攻法要算準時機,風來得不總是那么巧。
他想起當年赤壁,周公瑾斂盡江東土,換東風野火,但斯人已逝,江東仍是那個江東,三分天下到底歸曹。
人盡道周郎,而今周郎何在
千年過去,依舊是英雄血涂地,江川各自流。
朱允炆不是蠢人,憑借天幕寥寥幾句與隨之展現的圖畫也能看出白溝河此戰艱辛。光是萬人叢中斬殺威震西南的瞿能父子,就足夠證明燕王和他的兒子有多勇武。
當初顧忌名聲將燕王子嗣放回,如今竟成自己的催命符了建文帝陷入無盡惶惑,看天幕與眾臣都似隔了層霧氣。
沒有機會了,他跌坐在皇座上,此戰過后,彼世的建文帝再也湊不出這樣多的兵,此世的自己也沒有后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