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既知靖難慘烈,既知朱棣能力,如何還愿意卷入戰爭與禍事
建文朝許多臣子悄然對視,早該知道這皇帝不能成事。以前尚敬他,如今后人已指引正途,大明未來天子俱是燕王一脈,難道他們還要眼睜睜看著燕王打進來么橫豎抵擋不住,不如早做謀劃。
靖難清君側,撥亂反正,是為臣之職啊。
史書不大,創造神話。聰明的文人動動小腦筋,給朱棣上了幾層天命buff,比如帶著七十個人和兩萬人打得有來有回,比如打到僵持處老天爺大喝一聲,阿打忽然來了陣狂風吹斷了李景隆的帥旗,軍心大亂,朱棣趁此機會拿下。
就不說70k20000這種非人戰斗了,朱棣強是強,也沒到抗日神劇那種手撕敵人或一條板凳甩出去打人家整個連那種程度,光是風吹斷帥旗才贏就很荒謬啊。
說白了,和之前的讓結冰河面就結冰一樣,這種操作屬于熟知環境與戰場的、有經驗的老將對形式進行的合理判斷和利用,與天命不天命關系不大,更別提全靠狂風玄學才贏得勝利了。
光是帥旗倒下,無法讓敵人達到“奔聲如雷”的大亂,能達成的,只有強橫而不可置疑的威壓與實力。
于是“橫尸百余里,降者十余萬,郭英潰而西,景隆潰而南”,朱允炆傾朝廷全力湊出的幾十萬大軍驟然潰散,整個戰局在此發生轉變,后續也無力抵抗朱棣的攻勢。
歷史于此處轉向。
廣袤平原橫尸百余里,朱紅的血滲入土中,兵戈錚錚作聲,萬籟俱鳴,燕王在尸山中直起身。
朱元璋凝視他,看他積了累累公侯血,腳下是朝廷軍的白骨。洪武朝有人低語,這是謀逆,這是犯上作亂,是得而誅之的亂臣賊子。
但在最簡單也最清晰的戰局面前,一切暗流皆是虛妄。
無數人的心臟隨天幕的鼓點而震動,他們默念起天幕屢次提到的,曾屬于反賊,最后卻鑲嵌在帝王寶座上的那個年號。
永樂,永樂。血與火里飛出的雨燕,銜著白骨來皇座筑居。
畫面中的燕王提劍而戰,江山傾于掌中,他于塞上縱馬,川上橫槊,殺穿風聲烈火中的對手,十萬神州在此戰傾覆,朱棣催鞭請長纓,抬頭見白溝河水長流,扶風春草。
亦見此江山。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