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白溝河之戰的天降神風開始,靖難之役就和無數洗腦包綁定上了。比如朱棣造反之前裝瘋,在自己家里開小號兵工廠,每天叮鈴哐啷造兵器練私兵,就等起事。
先不說打造兵器動靜多大耗費的材料有多少,這個洗腦包是真的視朱允炆為無物啊。從官員到王府護衛都給換了個遍,朱棣真就藝高人膽大是吧。
再比如燕軍圍攻濟南,守將經不住炮轟,把高皇帝神牌懸掛在城上,燕軍才停止攻擊。槽點實在太多也太孝了,真這樣朱允炆把明孝陵守衛拉出來打仗也不是因為沒人用了,而是威懾與來自陰間的注視,皇爺爺isatgyou,四叔安敢在此放肆
所謂的濟南之戰也可以進化成“大炮開兮轟他爹,威加海內兮回家鄉”,都是大明孝子賢孫,老朱在九泉下直接氣活。
此時的德州、定州、滄州三城又成犄角之勢,打一處就會被另外兩處圍上來痛毆。朱棣在此處尋找薄弱點,佯攻遼東,其后秘造浮橋,“夜二更啟行,晝夜三百里,敵兩發哨騎皆不相遇,明旦至監倉遇敵哨騎數百盡擒之”,疾馳向滄州。
聲東擊南,夙夜奔襲,靈活地撬開滄州守備,再次從三面僵局下成功脫困。偉人曾評價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寫“要采取巧妙的方法,去欺騙、引誘和迷惑敵人,例如聲東擊西、忽南忽北、即打即離、夜間行動等。”今人與古人,總有相通處。
把高皇帝神牌掛出來抵擋燕王的炮轟,明初眾人不約而同后仰,這是什么聞所未聞的戰術,記錄者竟也想得出
在場之人久違地又感受到天幕常說的“地獄”,但轉念一想,真哄堂大孝的還得是皇孫。
畢竟燕王“大炮開兮轟他爹”面對高皇帝神牌才停止攻勢的故事是文人胡說,朱允炆可是真把爺爺墳頭的守衛都拉出來暴打,啊不,被叔叔暴打了。
朱元璋臉黑得不像話,想到這個孫子就糟心,憋了半天對老四憋出一句“現在知道文人筆有多要命了以后好好管管”
朱樉心一沉。
又是偉人。嬴政墜入新的思緒,這個人是后世的思想者與指揮官,卻不是統治者,他指點精神上、政治上的事,又對兵事和策略知之甚多,近乎全才,教天幕中的后世女子時時提起。
旗幟,他想,旗幟。
一面不會被任何狂風吹倒的,永遠在精神上獵獵作響的旗,給后人留下些不滅的烙印。當真稀奇,他們提起他就有笑意。
人們以他的話語衡量千古的帝王和精妙的戰術,順著歲月泅渡而去,但有這面旗幟在,后人就不會在千年的長河中迷失。
青史英杰輩出,居然有人能在千載光陰里做堅固而不朽的錨點。
來到東昌之戰,朝廷的人畢竟也有幾把刷子,在朱棣再次脫離大部隊進行繞后迂回時,中央軍的支援來得很快。燕王自身英勇卓群,找準時機殺出重圍,還能縱身回馬救一個落后的親衛。
但此次戰斗南兵將領的騎兵、步兵、火器與列陣都配合良好,加之突圍情形與燕軍謀劃有差,“我軍不待上擊賊后,即涌躍曰,見賊不殺,復何待乎”,最終燕軍敗北,張玉傷重而死,朱棣手下罕有的sr被撕卡。
朱棣組織退兵,親自率兵殿后,在這里又領了洗腦包,說朱允炆要名聲,下令“毋使朕有殺叔父名”,手下人奉天子詔,不敢對燕王怎么樣,只能讓他一騎殿后就這么走了。于是靖難都靠運氣和侄子心軟的說法也就流傳至今。
u主要是湘王柏,那真是爬也要爬到寫這個故事的文人面前問一問,咋,難道我全家不是被逼自焚而死,而是在建文四年朱棣進南京時和建文帝一起在火光中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