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的前院東側有一個十分精巧的三層小樓。
小樓古樸雅致,上書“藏書樓”三個字。
袁氏的藏書樓在袁家地位極高,甚至比袁充主院的地位還要高上幾分,只把守這里的仆從部曲就圍著小樓整整一圈,多達十數人。
沈舒就靜靜地站在外面,看著這座古樸的小樓,一語不發。
“為何不進去”袁充疑惑的聲音從背后傳來。
沈舒這才回過神,對著袁充一揖“只是想看看這藏書樓。”
“想看,進去不就好了”袁充皺眉。
早在沈舒住進梧桐院的時候,他就允許孫女可以隨意出入藏書樓了。
他不懂這孩子又是在想什么,他聽說沈舒一回來就在這藏書樓前駐足半個時辰了,也不進去,就站在外面發愣,就趕緊趕了過來。
沈舒不答,而是問道“阿翁,如今能建藏書樓的家族多嗎”
“屈指可數。”袁充說到這眉目間帶著自傲,“除了王謝袁蕭,朱張顧陸這些大士族,基本沒有家族能建藏書樓,其他的士族的書能把書房塞滿就不錯了。”
“當初陛下剛立國,接收了前齊的秘閣,深感藏書之多。后到瑯琊王氏做客,卻發現秘閣之書還不如王氏私藏之豐富,更不用說瑯琊王氏的書樓中都是王氏先賢的親筆名作,一時間頗為感嘆。”秘閣自漢始掌天下藏書。
袁充道“我袁家文、書之盛雖不如王謝,但在藏書上絕不遜于王謝。”
沈舒點頭道“士族之尊,即為眼前書樓。”
這話讓袁充都意外了,問道“何意”
“士族因書而尊。”沈舒道。
簡單來說士族掌握了知識。
無論什么時代,只有掌握最先進的知識,才能成為權力游戲中的主宰者。
后世那些富不過三代的話聽聽就好,王謝袁蕭能傳承數百年,為何
文化底蘊才是最根本的。
科舉制之所以能夠在后世大舉推行,其實書籍的普及、印刷術的推廣占了很大的比重。
今日沈舒和徐景的對話,更讓她充分認識到了書的重要性。
徐景口中說的淮南子、萬畢術、抱樸子這些,都讓她充分認識到古人并不愚昧,他們的知識水平特別是在實踐上要比她高出太多,而她知道的只是常識。
還有馬平一個家傳冶銅的銅匠,只會冶煉普通的青銅,這不是因為馬平不求上進,而是因為他接觸不到更先進的知識。
人需要創新,但創新是建立在扎實的基礎知識上。
知識,記載在書籍中。
她想要在發展手工、制造,最需要的就是書籍。
其實不只是這些,制度的建立、文化的繁榮,這些都需要知識。
而士族牢牢把控這一切。
在沈舒清醒地認識到這點后,她就來到了這座藏書樓前。
她回想起前世的大學里的圖書館。她上大學后和大部分同學一樣也泡過圖書館,但她從來沒有像此刻一樣覺得這是一個寶庫,甚至是一個圣地。
一旁的袁充在聽到沈舒的話后,也是久久不能回神。
這個他用了半輩子才悟得的道理,孫女才是個幼童就已經明白,這一刻袁充第一次覺得佛家說的慧根二字確有其事,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