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7月。
千軍萬馬過高考這座獨木橋的時刻又來臨了。
第一場考試科目是語文。
想到那個高考題目,李均自信一笑。
考前二十分鐘,李均抵達戰場。
高考的第一道零聲在二十分鐘后響起。
一個中年男老師宣讀了考場紀律,一個監考老師挨張桌子低檢查考生的準考證。
看看準考證上的黑白照片,然后看看考生的臉,這年代還是黑白色彩的照片。
接著一個流動監考老師在教室里走了一圈之后離開。
接著是又是一道鈴聲響起。
監考老師開始拆裝著試卷的牛皮紙檔案袋。
然后開始分發答題卷。
“同學們主意了,五分鐘之后鈴聲響起填寫姓名和考試號,現在大家看看自己的試卷,有沒有印刷的問題?有問題舉手。”
五分鐘后。
鈴聲響起。
“同學們在指定區域填寫自己的考生姓名和考號。”
從監考老師開始宣讀考場紀律,檢查準考證,分發答題卷、試卷,再核對答題卷的填圖情況,一切有條不紊,按部就班。
填好自己考生號和姓名之后,映入李均眼簾的是第一卷的選擇題,一共四十分。
第一題是考察字音,字形,詞義都正確的一題。
李均每一項只要有一個錯的就直接排除。
很快就發現前三項都有錯誤,直接選擇D了。
接下選擇題考到了辨識成語,文言文,語法結構修飾詞語之類的。
這些題目,作為后世是老師的李均,自然不是問題了,這國文要是有問題,還當老師?
這些考題現在不少高中學子感覺很難,但是他們是沒有經歷過后世那種習題集的,這些問題在后世是被做爛了,但是現在不少人感覺好多題目是第一次見到,然后心理就有陰影了,這考題沒見過,慌得一比。
第一卷選擇題后,是考的文言文《念奴嬌》。
……
李均一路做下來,是暢通無阻。
接著到了作文。
還是記憶里的那個作為。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一對孿生小姑娘走進玫瑰園,不多久,其中一個姑娘跑過來對目前說:“媽媽,這里是個壞地方!”
“媽媽。這里是壞地方!”
“為什么呢,我的孩子?”
“因為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
不一會兒,另一個姑娘跑來對母親說:“媽媽,這里是個好地方!”
“為什么呢?我的孩子?”
“因為這里的每叢刺上面都有花。”
聽了兩個孩子的話,望著那個被刺破指頭的孩子,母親陷入了沉思。
根據所提供的材料,請你以第一個小姑娘的說法,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