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公司都是賺錢的,而且還很賺錢,李均曾經的大學同事單身主義者黃仁,那家伙喜歡買保險,當時自己也因為他買了一些保險。
那哥們很瘋狂,購買了數十份保險,他曾經認為那些保單所代表的金錢能夠讓他的父母安享晚年,買得越多就越有錢,可一個電話過來,他的父母意外發生額車禍不幸去世,那些給自己買的保險,就算自己意外也沒人花了。
那個同學在保險公司保單要花錢的太多,但是父母一過世,那些保單就變得毫無意義了。
那些保單的錢算白交了。
有一種坑爹的感覺。
……
保險公司很能掙錢。
后世平安保險公司能做到市值兩萬億,可見保險業的吸金能力。
其實現在到未來華夏保險公司其實不多,只有一百多家。
分為三種流派的保險公司,第一種品牌公司,華夏人壽,華夏平安,太平洋,新華,泰康等,這些大保險公司基本都是九十年代成立的股東實力很強,都是大型國企注資,所以注冊資金大。
第二種是合資公司,如瑞康人壽,中英人壽,工銀安盛,中信保誠,中英人壽是中糧集團和英國英杰華保險公司的合資,工銀安盛是華夏工商銀行,華夏五礦集團和法國盛的合資……
這些合資保險公司,外有一流的國際保險公司做外援,內有大企業,大銀行站臺……
第三種是華夏后世新興保險公司,比如眾安保險,三大股東分別是阿里,騰訊,平安,信美相互其大股東是阿里,百年人壽的大股東是綠城。
……
因為保險入行門檻很高,除了拿資質,至少需要幾億的現金注資,所以相比于彈丸之地的港島都有幾百家保險公司,簡直是人丁稀落了。
后來有錢人多,但是拍照不好拿。
這年代拍照好拿,但是錢卻是很少。
而李均在緬甸和印尼也沒花幾個億。
有保險公司的想法之后,李均回國就立手去做這個事情,未來華夏保險市場大部分是國企保險龍頭老大坐鎮,但是仍舊是有許多民營保險公司發展起來,成為跨國性的保險公司。
李均能借鑒那些公司的模式,打造屬于自己的保險公司。
那些后世巨鱷一般的保險公司現在也只是剛開始成立不久,整個行業將在接下來的日子里百分之十以上的速度增加,華夏遠超整個歐洲的保險市場。
這是一個有利可圖的行業。
而且這年代只要舍得打廣告,沒有不火的,不過問題是很多公司沒有打廣告的錢。
史玉柱砸鍋賣鐵宣傳腦白金,健力寶也是因為各種影響成就奇跡的,
這廣告費李均自然不差。
“買保險,來均天保險公司。”
李均將自己這個保險公司的名字都取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