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幸,“倒春寒”沒有持續太久,政策松動。
一些人只是在監獄蹲了小半年,但是很多老板不敢再住鄉間小洋樓了,更不敢暴露自己的財富。為了合法經營,他只能把自己的酒廠掛靠在鎮政府,性質由私人作坊轉變為社隊企業鄉鎮企業。
一些公司雖然是自家創辦的,但由于掛靠關系,屬于集體所有制,根本沒有清晰的股權劃分,
由于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產物,造成這年代對于國企資產外流處理起來很模糊……
不管是這樣還是那樣的原因,整個昔日龐然大物的許多國企公司,出現了松動,一些國企出現了坍塌,一場民營企業出現狂歡,他們開始收購原國有資產,一場財富的盛宴拉開序幕。
華夏因此誕生了一批先富裕起來的人。
華夏人民的財富最終歸于華夏人民,華夏這場國企改制,李均認為這是最適合華夏的,避免像原聯盟蘇那樣的悲劇,人民的財富在那場國企改革之中,全部被西方世界給奪了去。
至少華夏人的財富還在華夏人的手里,而不是原聯盟蘇那樣,因為華夏人的財富還在華夏人的手上,這使得華夏比聯盟蘇更有基礎,來進行華夏內地的發展,因為一些原國企改制到了民營企業手中,發揮出了更大的能動性,對早期華夏經濟建設絕對是做出了巨大貢獻。
元旦晚會進入尾聲。
李均用兩首歌也和同學們打成了火熱一片。
“李均老板,我們要是找不到工作,投奔你公司你可要收留啊!”
李均霸氣地承諾道:“你們來我的公司我非常歡迎,你們只要愿意進入我公司的,我都雙倍工資開給大家!”
“好!”
“我們提前感謝李老板了!哈哈哈!”
……
這個時代變了,就在自己來到這個世界八十年代末的時候,在很多城市,到民營工廠上班都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而自己開一個小鋪子做一點小生意,就會被蔑稱為“個體戶”,也就是一個“沒有組織的人”,一個不受保護的體制外的流浪漢。
因為他們的國營和集體企業都是一些可怕的龐然大物,很多大型國有工廠幾乎具備一切的社會功能,“除了火葬場,什么都有”。
這個社會印象在國企改制,國企工人下崗,萬元戶,一群人先富起來出現之后,由蔑視到暗暗的羨慕,再到全社會的無度的稱頌。
這也是李均被班級同學非常崇拜的緣故。
時代變了。
他們崇拜牟其中那種人,崇拜李均這樣的人,因為他們膽子大一些的人。
此時一會老人以九十歲的高齡還在大聲疾呼,要想華夏富裕起來,想要華夏崛起,要想人民都富裕起來,市場經濟改革就要徹底,堅定改革的信心,那怕陣痛,膽子也要大一點,步子也要更進一點,不要再走過去的老路子,老是議論,看準了就干,從煤礦、有色、石油、電站、電子、軍工、交通運輸一直到飼料加工廠,民營企業都可以盡快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