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一個所謂互聯網公司就圈錢。
在那股IT熱潮的催生下,瘋長的股市形成了一個又一個泡沫,那時候互聯網公司沒有形成完全的,轉化為盈利的生產力,只能靠著不斷瘋長的股價維持。
以至于到了泡沫最頂峰時期,也就是次年發財務報表的時間,那個財務報表難看得,投資人信心一減,然后市場出現了恐慌的氣息,最后是兵敗如山倒一般的大崩盤。
那些什么北電網絡,朗訊科技都從一百多美元跌到了最低一美元都不到。
2001年4月4日當天,納斯達克指數暴跌,市值一天蒸發三萬億美元……在那天之前出手的人那都是上帝的眷顧者,那都是搶錢了一大堆。
不過,李均現在可不是對那樣的公司白菜價抄底,而是對一些相對有價格,并且有炒作空間的白菜價互聯網公司進行抄底。
華爾街一些老家伙,哪怕巴菲特排斥互聯網,不接受互聯網公司,這與即將到來的互聯網熱炒形成鮮明對比。
所有人都完全沒有理智,扎猛子似的進入互聯網股票的投資買賣。
當然,除了投機美互聯網公司,李均還準備投資未來十分有潛力的互聯網公司,思科,網景,雅虎,這些巨頭都沒有一個巨頭在李均心中分量重,那就是亞馬遜!
絕對的藍籌股!
西雅圖。
1994年4月30日。
這一天,未來世界首富,超越比爾蓋茨等諸多榮耀的男人貝佐斯在上網沖浪,他偶然進入一個網站,看到了一個數字——2300%!
2300%!
互聯網使用人數每年在以這個速度在成長,這時候西雅圖的微軟已經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當貝佐斯看到這個數字后,眼里滿是放光,他希望自己像微軟一樣,在IT行業也能取得成功,做網絡浪尖上的弄潮兒。
想到就去做!
立即行動。
貝佐斯列出了20多種商品,然后逐項淘汰,精簡為書籍和音樂制品,最后他選定了先賣書籍。
書籍特別適于在網上展示,而且美國作為出版大國,圖書有130萬種之多,而音樂制品僅20~30萬種;圖書發行業市場空間較大,這個行業年銷售額為2600億美元,但擁有1000余家分店的美國最大連鎖書店、也是全球第一大書店年銷售額,也僅占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