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使在萬歷的中前期,整個朝堂上下官員皆是銳意進取,顯出中興之勢。
內有張居正,外有戚繼光、俞大猷、麻貴、李成梁等一眾名將。
上下用命,萬軍奮勇,清海
在那個時代
天下之間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和大明抗衡
但是可惜的是,張居正死后這一切迅速的轉變。
當雄心勃勃的萬歷終于能夠親政,想要改變一些東西之時,他卻發現就算親政,他卻仍然不是一名真正的“皇帝”。
所謂“皇帝”,受命于天,既壽永昌。
金口玉言,一言九鼎。
手握王爵,口含天憲。
順其意則生,逆其心則死
皇帝,便是天下的共主
沉淪了多年的明帝國確實需要一個銳意進取,一個雄心萬丈的“皇帝”。
但是很可惜
大明的文官們并不需要一個這樣的“皇帝”。
他們需要的,是一個“圣君”。
一個垂衣拱手,無為而治,將天下權柄盡皆交給他們的“圣君”。
土木堡之時埋下的禍根,使得萬歷沒有辦法掌控這本應該屬于他的朝廷。
他能夠做到最為出格的事情,便是不上朝理政
上下不和,明爭暗斗,沒有一方愿意投子認負。
曾經強盛的明帝國因此越發的不堪,越發的衰落。
然而文官的勢力并沒有因為萬歷的對抗而有多少的衰減,甚至是在其后,在天啟和崇禎年間變得更為強大。
“陳功”
陳望一揮馬鞭,目光凜然。
“屬下在。”
聽聞軍令,陳功當即單膝下拜,垂首應命。
“速領本部騎兵往南馳援漢中衛軍,截住進攻敵軍。”
流寇是如何排兵布陣陳望并沒有在意。
因為整個漢中府,沒有任何一支軍隊能夠擋得住他麾下的這一部遼騎。
“盡力保證漢中衛軍繼續支撐,除非聽到中軍的鼓聲,否則不要回來。”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對于如今列陣在東的金翅鵬和張原兩人他可謂是知根又知底。
金翅鵬麾下多饑兵,少有精騎,真正能夠稱得上精騎只不過五六百之數。
其余的充其量只能算是馬兵,兩者一共加起來不過四五千人,不到其麾下部隊的一成。
張原麾下能夠稱得上是精騎的多一點,但也只有有千余人,馬軍倒是眾多,多達七千余人,算是一份力量。
這些消息自然是漢中衛軍傳來的,全都是陳望這幾天派出的遼騎回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