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薄玉觀摩兵器坊試槍的時候,他也注意到陳望軍中火銃兵基本都攜帶著很多小紙筒,他們倒藥、裝彈都是直接撕開然后裝填,又省了不少的時間。
這么算下來,只怕是原來鳥銃打一發的時間,這種帶著自生火銃點火裝置的長火銃便可以打出兩發甚至是三發,火力的密度提高了數倍有余。
而裝上這種套筒式刺刀,無疑是可以可以解決第二個問題火銃手射擊之時需要踏出軍陣,基本沒有保護。
敵軍蜂擁而來之時,裝備著刺刀的火銃手不需要再退入長槍兵、刀盾兵的后方,而是可以在裝好刺刀的前提下繼續射擊。
等到敵軍快要沖到近前的時候,這些新式火銃就快要當成長槍來使用。
這些新式火銃設計有五尺的長度,裝上一尺長的刺刀長度已經是達到了六尺。
如果是原本的鳥銃,射擊之時需要間隔坡遠,就算是用上這種刺刀也沒有用處。
但是新式火銃用的又是自生火銃的打火方式,可以站在一起。
如此,槍陣可成。
所有的思路,都是一環扣一環,緊密相連。
薄玉霍然抬頭,目光投向了陳望,折服道。
“總兵大人之才學足以為眾工之師,學生研究軍械多年,本來見到自生火銃已經是覺得精妙,但是相比總兵大人之設計,這自生火銃也不過爾爾。”
陳望因為薄玉突然轉變的態度稍微有些尷尬,他之所以能夠想出來這些東西都是因為他很清楚后世的發展的軌跡。
他給薄玉的新式火銃圖紙,參考的是英國在十八世紀軍中列裝的“褐貝斯燧發步槍”形制,設計理念自然是要很先進,畢竟是將近一百年后的東西。
他的記憶力是全方位的加強,能夠回憶起來的自然不僅有之前看過的史書。
當初在看明末的歷史之時,陳望自然也是關注了當時的各種槍械。
褐貝斯燧發步槍這樣出名的槍械,陳望自然是看過圖紙,憑借著記憶繪制出來并不困難。
雖然因為技術的局限,目前是不可能完全的彷制出褐貝斯燧發步槍,但是先進的設計理念還是有很大的好處,能夠少走很多的彎路。
當然,陳望也做出了些許,并沒有完全照搬照抄。
明時關于鳥銃等器械的記載,精準度遠大于同時期的歐洲。
明朝的鳥銃之所以精準,很大程度便是因為在銃后有一個照門,加上前面還有準星,三點一線,自然精準。
而西方的火統,直到十九世紀初,除了前面有一個小小的準星,根本就沒有照門。
而伴隨著英國軍隊征戰世界的褐貝斯燧發步槍,也沒有照門這種東西。
陳望在繪制圖紙之時,自然也是注意到了這一細節,特地加上了照門和準心。
“不過,總兵大人設計的這種刺刀,恐怕其中有些技術上的問題,較為難以實現”
薄玉重新恢復了冷靜,他看著放置在桌面之上的圖紙,面露難色。
這種套筒式的刺刀確實可以增強軍隊的戰力,補足火銃的手的短板。
但是對于工藝的要求卻是不低,目前漢中衛軍器局的那些工匠技藝恐怕還辦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