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丈夫,言必行,行必果。
要想改天換地,又怎么能夠少得了犧牲。
“嗚————”
低沉的號角聲自遠方響起,而后伴隨著號角聲響起的,是無數軍卒的齊聲吶喊,攻城已經拉開帷幕。
洪武二年九月,詔以臨濠為中都,命有司建置城池宮闕如京師之制。
后兩易其名,又因中都宮闕建在鳳凰山之南,終賜名鳳陽。
鳳陽城參考《考工記》規劃建設,在全國調集百工技藝、軍士民夫等,不少于百萬之眾。
鳳陽作為中都占地范圍極廣,規制之盛,實冠天下,共有三道城墻,分為三城。
第一道城為中都城外城城墻,呈東西扁長的長方形,西南隅為將鳳凰山包入城中,還修建了一個凸角,共開辟城門九座,水關十八座。
鳳陽城外城城墻周長,達到了驚人的六十余里。
要知道,襄陽城城墻的周長只有十二,就是北京城城墻的周長也不過是二十八里。
當然鳳陽的城墻雖然長,但是實際上防守能力卻是遠不如襄陽和北京。
如此漫長的城郭沒有充足的守軍也難以作為依仗。
這也是為什么在崇禎八年的時候,鳳陽城會被當時高迎祥所帶領的起義軍所攻破的重要原因。
不過眼下,防守兵力并不再是短板,鳳陽周圍云集了超過五萬的明軍官兵。
五萬明軍依托著城墻,以及周遭的山嶺、崗地安營扎營,排兵布防。
之所以現在才發起對鳳陽城的進攻,是因為此前明軍在鳳陽城外還有大量的營地。
拔除這些明軍在外圍設置的據點和堡壘,也確實是花費了萬民軍不少的功夫。
李巖現在所在的蒲北崗,原先就駐扎著千余名明軍,曾經作為明軍在鳳陽城北的重要支點。
掃視著鳳陽漫長的城墻,李巖的大腦也飛速的在轉動。
鳳陽的外城城墻漫長,防守能力很差,很多平緩的地段,都可以作為突破口,攻陷鳳陽的外城并不困難。
真正的難點卻是鳳陽的第二道城墻——禁垣。
禁垣是中都鳳陽的第二道城墻,周長十五里里,開四門。
禁垣內就是中都鳳陽的內城,大部分的重要建筑都在禁垣之中,宮殿坊市也全都集中在內城。
禁垣城墻的高度普遍都在三丈左右,也就是十米上下,多鑄炮臺,戒備森嚴。
禁垣、禁垣。
便是他們此戰最后將會遭遇的難關。
禁垣之內雖然還有皇城,還有一道城墻。
但是實際上只要禁垣失陷,官兵無疑將會土崩瓦解,皇城再高的城墻也是無用。
李巖的目光轉動,山崗之下,無數的軍卒已是向著鳳陽城下蜂擁而去。
而在這時,一名傳令兵也登上了高臺,帶來了李巖一直在等待的消息。
“稟報信王,革左五營營首領兵即將抵達我軍方丘大營。”
李巖眼神微凝,霍然起身,轉頭回望著西北的方向。
西北方,能夠清晰的數支兵馬正沿著山道緩緩向前,向著方丘大營的位置行進而去。
“終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