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鐵騎已肆虐關內長達一年的時間。
關內戰報便如斷線的紙鳶,時有時無。
京師接連八道勤王詔書送至遼鎮,每一道都帶著愈發急促的朱批印記。
關內的戰況一直不明。
但是寧遠那邊,同樣也有進攻的清軍,根本就沒有多少的余力去增援京師。
寧遠城外,同樣戰云密布。
遼鎮的兵馬本就捉襟見肘,既要防備關外的八旗鐵騎,又要分兵馳援京師,實在是左支右絀。
餉銀已經欠缺了整整三月,遼鎮內部的軍兵情緒早已有些按耐不住。
更糟的是,軍餉已拖欠整整三月的時間,遼鎮內部的軍兵情緒早已有些按耐不住,士卒們怨聲載道,聽聞南下勤王的詔令,大多只是冷笑一聲。
遼鎮這點家底,把守寧遠、山海關尚且勉強。
如果真拿著去和關內的十余萬清軍硬拼,只怕連個浪花都掀不起來,對于大局根本就于事無補。
反正清軍入邊又不是頭一遭。
他們搶掠到了足夠的糧草金銀之后就會退卻。
這是遼鎮上下大部份軍民的想法。
畢竟此前清軍入邊就是這樣做的。
京師有六七萬的守城兵馬,首輔周延儒的麾下還有三萬多的兵馬。
京師城堅池固,崇禎二年的時候他們入援的時候可是都曾見過,寧遠和京師相比都相形見拙,又有這么多的兵馬協防,怎么可能淪陷。
因此,盡管朝廷的催促一道急過一道,遼鎮上下卻始終不緊不慢,總覺得這次和從前沒什么兩樣。
不過在之后京師方面傳來最后一封急報傳來。
不再是斥責的中旨,也不再是兵部的急文,更不是內閣的命令。
最后的一封急報,僅剩短短的八個字——“賊圍京師,危在旦夕!”
隨后,一切消息戛然而止。
起初,無人當真。
可日子一天天過去,京師方向竟再無只字片語傳來。
遼鎮諸將這才慌了神,開始擔憂起了京師的情況,匆匆忙忙開始調集兵馬。
可是誰領兵出戰?又應當出兵多少?應當如何進軍?。
眾人又爭執了數日,最后勉強議定。
最終議定,由吳三桂領兵,領關寧精騎五千,入援京師。
但是吳三桂領兵剛剛從寧遠進入山海關,還沒有踏出關門之時,從京師的方向陸續涌來了不少的潰兵。
緊接著不久,此前被派遣出去的夜不收也陸續從關內回關,個個面如土色。
緊接著山海關就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先是城門開閉時間縮短,盤查驟然森嚴,仔細甄別潰兵,收容入關。
接著關城之上駐防的官兵成倍增加,所有人的神色都嚴肅凝重。
街頭巷尾所有的人都在傳言清軍已經攻陷了京師,馬上就要來襲擊這里了。
第三天午后,山海關上駐防的士兵發現遠處一望無垠的平原上有黑影攢動。
起初只是零星幾點,可不過幾個呼吸的工夫,那些黑影便連成一片,在眾人的視野之中化作洶涌的鐵騎洪流。
未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