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師分別為湖廣鎮下曹變蛟、周遇懋所領的兩師。
另外五師都為河南鎮兵,分別由陳永福、高謙、李定國、艾能奇、劉文秀五人所領的部眾。
這十二萬的步師,最為精銳的,作為中堅依仗的,無疑是陳望麾下的近衛師,以及周遇懋、陳永福、高謙麾下的三師。
周遇懋、陳永福、高謙所領的三師,前身雖然也同樣是明廷的舊軍。
但是時至今日,經過不斷的裁汰,大部分的軍兵都是依照著戚家軍選兵法選出來的良家子,少部分才是明廷的舊軍。
三師共有四萬四千人,步兵全員列裝作為燧發槍的海誓銃,而且,是裝備了銃刺的海誓銃。
為了籌備這一戰,陳望幾乎調集了武庫之中所有的軍械,甚至還從各軍之中抽調軍械,填補空缺。
為了籌備這至關重要的一戰。
陳望甚至將原先屬于漢中鎮下的火炮部隊全數調集而來。
如今這三師的武備,可以說是整個天下火力最為充沛的部隊。
算上近衛營在內,所有的步兵局都配備有作為火力支援的四斤炮,也就是野戰六磅炮,共計三百六十門。
營屬炮隊,每營都有七斤炮十二門,也就是西制的九磅野戰炮,作為遠程打擊的火力。
十五個營合計一百八十門火炮。
師級重炮部隊,每師配備二十四斤炮(三十二磅)三門,十八斤炮(二十四磅)八門。
四師有二十四斤炮十二門,十八斤炮三十二門,擁有重型攻城火炮合計四十四門。
另外所領的四師,雖然大部分都是舊軍。
但是這些舊軍們卻并不孱弱。
為了應對清軍優勢的騎兵,陳望從各營之中挑選精騎,填入四師之中。
銃兵的占比在步兵中已經達到了五成,當然列裝的大部分都是沒有裝備銃刺的海誓銃。
所有的兵馬,都是從刀槍之中滾出,從血海之中爬出,完全稱得上一句歷戰的精兵。
披甲率達到了驚人的十成。
甲胄并不統一,并非是全員明甲,這其中大部分的甲胄都是布面鐵甲。
但是在這個時代,這樣的甲胄,這樣的規模的軍隊的披甲率,已是絕無僅有。
同時用作輔助支援火炮雖然沒有漢中鎮多,但是大小火炮也有將近兩百門。
十二萬的步師,配備大小火炮共計七百余門。
單單炮兵部隊的人數,便已經是超過了四千人。
軍中其他的部隊,披甲步兵有一萬八千,燧發槍兵有六萬,精騎也有四萬之眾。
這已經是這個時代其余軍隊,難以企及的標準。
“嗚————”
低沉的號角聲在各處水師舟船之間縈繞。
岸邊萬眾軍兵,高唱著凱歌,昂揚向前。
陳望握緊了腰間的雁翎刀,他昂起了頭,望著佇立在地平線的盡頭的濟寧城。
周遭一眾靖南軍的重將亦將目光集中在了陳望的身上。
在長久的沉默之后。
陳望只是緩緩吐出了兩個字。
便換來了陣陣宛若山呼海嘯般的呼喊聲。
“登陸。”
伴隨著船鐘的奏響。
百千戰船劈波斬浪,向著運河的西岸靠攏而去。
西岸之上,步師的官兵們,高高的舉起了手中的兵刃,發出山呼。
“萬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