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南軍的兵馬,怎么會出現在山海關內!”
沒有人能回應黃臺吉的怒吼。
他們一連進攻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將山海關西面的西羅城、以及北翼城、南翼城幾乎打爛。
山海關位于明長城東端,是明長城唯一與大海相交匯的地方。
向北是遼西走廊西段,地勢險要,為古碣石所在地,所以史家又稱其為“碣石道”。
關城北倚燕山,南連渤海,故得名山海關。
關城東西修建有羅城,分別為東西羅城,東羅城處于關外,西羅城處于內。
南北又修建有翼城,外圍修建有稍城,前呼后應,左輔右弼,構成犄角,共同拱衛主關城。
為了應對這種局面,黃臺吉采用重炮輪番的轟炸,步兵成群的進攻的戰術,從三點同時進攻,甚至讓蒙古的騎兵都下馬參與進攻,壓制城墻上的火力。
同時將圍困寧遠的兵馬也調來了不少,從關外進攻山海關的東羅城。
南翼城那邊,明軍的水師徘徊在側翼,使得他們沒有辦法展開兵力。
西羅城的守軍頑強,同時憑借著城中作為支援的騎兵,一時間也難以拿下。
東羅城進攻的部隊只是牽制作用,因此也沒有多少的戰果。
但是北翼城的進攻一直都很順利。
在鏖戰了多日之后,黃臺吉下令關外分遣一支部隊從關外進攻北翼城,兩面包夾北翼城的守軍。
北翼城的防線很快便陷入了崩潰之中。
但是就在他們即將要攻破北翼城的時候……
靖南軍的兵馬,出現了。
與靖南軍兵馬一起出現的,是那連綿不斷的銃炮聲,還有嘹亮的天鵝音。
山海關內的明軍騎兵趁勢出擊,北翼城外的攻城部隊遭遇大敗,鎩羽而歸。
最終的結果,在這將近一個月的攻城戰眾,他們在山海關關城的下方丟下了將近六千人的尸體,卻沒有存進。
黃臺吉的質問沒有人能給出答案,不過在收兵回營之后的黃昏,黃臺吉得到了他想要的答案。
阿濟格帶領的東路軍攻破了萊州府的昌邑,通過當地的俘虜和百姓了解到。
前不久,一支打著靖難軍旗號的兵馬一路急行,從南面過萊州,似乎是往登萊方向行軍而去。
“該死的陳望。”
黃臺吉一把揉碎了手中的軍報。
關城之內的這支靖南軍,無疑正是那支前不久經過昌邑的兵馬。
陳望早就預料到他會進攻關寧,也預料到單憑關寧的兵馬難以守住,所以提前派兵前來。
靖南軍的這支兵馬,乘坐著海船從山東一路遠洋而來。
黃臺吉的猜想并沒有錯誤。
清軍云集大軍八萬余眾,將孔有德等三順王麾下善于攻堅的兵馬都從山東調走。
這樣大規模的軍事調動,怎么可能瞞過靖南軍情報司的耳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