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障戰兵們的體力,陳望征發的民夫都有將近二十萬之眾。
這二十萬的民夫,一部份作為輔兵使用,主要承擔的職責便是替戰兵們背負盔甲,做飯打雜。
另外一部分則是運送輜重糧草、軍械火藥等等。
當然,糧草主要都是走水路運送。
水運比起陸運的消耗無疑是要更少。
左光先領兵從陽武一帶移營,一路往濟寧而來,沿途都有民夫協助運送,因此速度不可謂不快。
“此前豪格分兵馳援濟寧,約有萬余兵馬,如今主力回援兵至濟寧城西,兵力在三萬上下。”
代正霖翻閱了一下手中的文書,繼續匯報道。
“夜不收探報,濟寧清軍全面收縮,原本城西大營的一萬余名兵馬,正向濟寧城南洸河一帶靠攏,應當是準備與黃臺吉所領清軍主力匯合。”
陳望離開了望臺的前方,重新回到了參謀司所設的沙盤旁側。
“如今我軍已經全線控制了濟寧城南與濟寧城東兩片地區。”
“清軍于濟寧城西永濟橋區域設有一營,兵力在五千上下,用以牽制我軍攻城的部隊。”
“洸河兩岸,為清軍主力所在,兵力雄厚,有三萬人左右。”
“經由參謀司推演,減除傷亡,清軍在濟寧城中固守的兵馬應當只剩下萬人左右。”
“黃臺吉自關寧而來,綜合諜報與夜不收探報,其旗兵總數約在一萬四千人左右,以孔有德為首三順王部眾一萬五千人,綠營兵一萬五千,外藩蒙古騎兵四萬,總兵力達八萬五千之眾。”
陳望微微頷首,黃臺吉領兵進攻關寧,用的主力是綠營兵和孔有德等漢軍的部眾,旗兵只在關鍵的時候出戰,外藩蒙古的騎兵只是作為掩護。
所以旗兵和外藩蒙古的傷亡并不大,綠營兵和漢軍的兵力減員差不多有萬人。
外藩蒙古本來僅有三萬人,多出來的這一萬人,是圍攻寧遠的部隊撤圍后,從一片石繞道入關。
清軍已經徹底放棄了進取關寧的想法,余眾全面收縮回援,固守松錦一帶。
“八萬五千人……”
陳望看著沙盤之上,濟寧城南密密麻麻,代表著清軍的藍色軍旗。
如今濟寧城,多爾袞在城中有萬余兵馬。
駐防在西面的豪格所部是兩藍旗為主力的三萬兵馬。
東面則是有三萬的兵力,匯合黃臺吉所部,兵力逾十一萬。
而現在防守著西線的沿岸的,是河南鎮的第五、第六、第七三師,共計三萬六千人。
陳永福所部駐防濟寧城東南的演武場內。
整個濟寧的東面,共有四萬六千戰兵。
本應有四萬八千人,但是連番的戰事,傷亡總數迫近到了兩千。
這些兵力,自然是不足以支撐整個大局。
陳望的目光從沙盤之上緩緩掃過。
駐防在西面,鎮守著鰲關的是曹變蛟所領的湖廣鎮第三師,共有兩萬左右的軍兵。
“讓劉國能接任曹變蛟鰲關守將的職責,率領步兵守備鰲關,所有的火炮全部留下,著曹變蛟即刻領麾下精騎六千至濟寧城東與陳永福合營。”
從濟寧城西被河水環繞,又有馬場湖作為天險。
清軍根本沒有什么水師,為了阻攔靖南軍的水師北上,幾乎將所有的舟船都沉在了運河的沿途。
濟寧城東,本來就是陳望預留的與清軍決戰的地點。
因此在進攻濟寧的這一個月時間以來,作為城西重要水關的鰲關,在大量民夫的努力之下,修建了足以護衛整個西面的堡壘群。
隨著春汛的到來,濟寧周邊的河水都上漲了許多,大軍要想渡河,鋪設浮橋的難度也大大的增加了。
曹變蛟湖廣鎮第三師共有五營,總兵力逾兩萬。
哪怕是曹變蛟帶走了六千的精騎,劉國能的麾下還有一萬四千的兵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