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王大喇嘛組織了一批基層教士,除了念經唱詩,也要學習各種樂器,不要求技術多少,幾個人湊一湊,可以演奏出旋律就行。然后,他親自編寫了一些十分通俗的唱本,讓教士們在民間演奏、傳播。
在這方面,王大喇嘛還是很在行的。無論是詞曲內容,還是舞臺效果,都能設計得很妥當。像之前,找小讓娜演仙姑的事情,就是他本人一手安排的。在他的推動下,這些人組成的小型戲班子,迅速流行起來。
在王大喇嘛的指導下,各地教會都組織了一些會樂器的教士,不拘泥于具體的形式,能一起搞出個調調就行。這些人四處演唱,很快就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在作畫方面也是如此。為了滿足這些要求,教會養了一大幫專門作畫的師傅。但王大喇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他們能多出一些作品。
一般的教堂壁畫,完工之后能用很久。但王大喇嘛提出了自己的希望,認為教會應該發揮掛畫廉價、易于更換的優勢,創造出更多作品。這樣,才能更快地宣傳朝廷和教會的政策,也能多向民間普及更多的教義知識,勸人向善。為了保持對信眾們的吸引力,應當定期進行更換,免得大家最后都看膩了。
這個觀點,得到了不少高級教士的支持。只是,佳作的創作,從來都是需要時間的,趕得太緊,可能反而設計不好。而紫帳汗國建立以來,重視耕戰而輕視藝術,就沒有有意地培養過這方面的人才。受這個社會風氣影響,樂意把繪畫作為職業的人也不多。
因此,為了足夠滿足需求的畫作,國內的作畫師傅很快就忙不過來了。教會為此還從意大利那邊,又專門雇了不少人。這些人的繪畫風格各不相同,連郭康這樣的外行,都能一眼看出他們的特色。
像右邊這幅天父大戰勒托,無論構圖還是人物形象,都和傳統宗教畫差距不小。即使是翻印之后的作品,色塊和線條都簡化了不少,人物動作依然顯得很有張力。比起另外兩幅刻板的宣傳畫,這幅畫里的天父、女神、乃至旁邊的小孩子,都精細了許多,表情和體態,十分生動形象。顯然,這種效果,都是畫師精心設計過的。
而大家對這些風格各異的畫作,也已經習以為常了。據說,還有人就喜歡收集這些東西。各個教堂換下來的畫,也經常被人買走。而教會自己也有評估和反饋渠道,看看哪些更受歡迎。
看完了這一圈之后,郭康心里大概也有了數。
“現在湊了八個了,等湊齊十二張圖,我就找人印一批黃歷去。”他對脫歡說“出征這一路,正好都散發出去。”
“這些有用么”脫歡對此還是缺乏概念。
“反正成本也不高么。”郭康說。
“也是”脫歡點點頭,應了下來。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