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完了這些訴訟,時間已經到了中午。吳王等人匆匆吃了點飯,隨后分頭行動,各自忙碌去了。
隨著前來投奔的人越來越多,吳王府的工作也繁重了起來。尤其是,新招募的工作人員,往往也不熟悉這些行政工作,很多事情都得大臣們手把手去教,甚至吳王自己也得上。一旦運作起來,就沒有閑下來的時候。
好在,到目前為止,吳王府的行政架構,已經漸漸完善了些。所以,壓力已經沒有前些年這么大了。現在最重要的工作,好歹已經轉向培訓官員,而不是什么都得自己親手做了。
吳王府的組織,是以周禮為基礎的。
一方面,朱允炆本人很熱衷于這套規章制度,他手下那幾個文臣也是如此。另一方面,在這個地方,也沒有什么可以參考的官僚制度和組織方式。齊泰只在朝廷中央擔任過六部官職,沒有地方上的經驗,黃子澄干脆只在翰林院待過。朱允炆自己,更是完全沒經歷過專業培訓,除了基本的通識教育,行政經驗基本為零。大家加起來,都湊不齊一整套理論,更遑論組織一個有經驗的班子了。
所以,大家也只能依據故紙堆里那些典章,結合自己對明朝制度的記憶可能還有不少理解和尋思,糅合出一套規則來。
周禮,理論上應該是周朝的禮法,不過實際上,大多數內容,都是漢儒編纂出來的,基本上是漢儒對周朝的一種理想化的想象。放在現在,已經很落后于時代了。
而歐洲這邊的情況,比漢朝都落后不少。搞個太先進的制度,大家也適應不了。周禮里面,包括了很多古代政治經驗,甚至有不少是涉及分封制時代的內容。而且,這畢竟是個理想化的敘述,所以對于當地人來說,很有吸引力;又不至于有太多過于難以理解的東西,方便大家接受,因此很受歡迎。
明確打出了周禮的旗號之后,吳王等人的號召力進一步提升了。一些有知識和武藝,卻苦于缺乏施展機會的人,也紛紛前來投奔。
而更多的教士和貴族,即使暫且沒有直接前來支持,也開始設法獲取東方的典籍,以此為基礎,進行思考和再次論述。
這些人的想法,沒有平民們那么激進,一般不會像胡斯派或者吳王的狂熱追隨者那樣,希望趕緊推翻阿勒曼尼國王和大貴族們,重新建立新秩序。但哪怕是一些文化水平比較高的上層教士和學者,對現狀依然是不滿的。
現在,教會內部彼此傾軋,長期進行無底線的內斗;世俗領主更是整日打來打去,尤其阿勒曼尼這邊,幾乎永無寧日。混亂的局勢讓人們整天提心吊膽,哪怕是他們這些上層人物,人身和財產安全也沒有什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