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朝——”
一聲吆喝之后,正在村口空地上聊天的吳國大臣們,紛紛從自己的小板凳上起身,拎著凳子,穿過幾個衛兵把守的大門,進入了會場。
這里的會場,就是村里曬谷子的地方。現在空著沒人用,就被他們用來開會了。
吳王宮廷里,其實也缺乏專門的禮儀官和儀仗。外面的儀仗其實就是吳王手下的親隨士兵兼職,平日里還要輪流去剿匪,閑著的人就在這兒站崗;負責喊話的,也不是中官,而是村里直接找了個嗓門最大的人臨時代勞。為了節約薪俸開支,這儀仗官也是業余的,在這邊開完會,還要回家干活呢。過幾天他們去下一個村子,就得換個人了。
當然,在這邊,吳王想要宦官也找不到——當地人就沒這個技術,紫帳汗國則在搞復古,到處s古羅馬,導致希臘人的手藝也快失傳了。
而且,當地人還背地里談論,說吳王原來是“世界光復者”的親孫子,但終于沒有獲得封地,又不會營生;于是愈過愈窮,弄到將要討飯了。他又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削藩,結果被大貴族們吊著打。如此削藩幾次,后宮家眷早就被打散了。如今就自己一個人四處跑,也沒有什么后宮需要宦官打理了……
朱允炆自己,倒是努力過。黃子澄之前就建議過,說現在不比創業之初,已經有了一些家底了。而且這里的居民,文化水平又遠不如中原,還有很多蠻夷習氣,喜歡依據本能,推崇和依附強悍者,而不是更看重禮義。因此,還是應該有一些威儀,來震懾他們。朱允炆深以為然,于是把這些儀式都辦了起來,計劃一步步走向正規。
不過,他們準備進一步確立禮制的時候,黃子澄卻和其他人發生了爭吵。
原來黃子澄一向恃才傲物,看不起當地人,覺得這里哪怕所謂學者,文化水平都十分糟糕,不值一哂。閑著的時候,就自己開辦學校,親自當老師,給學生講課。
朱允炆等人都覺得這是好事,但黃子澄很看重師承關系。吳王王廷發展起來之后,需要一些文職官吏,朱允炆讓他選拔人才,黃子澄就一個勁推薦自己的學生;哪怕人手不夠,需要招募其他有文化的人,也往往得先拜他為師,才能得到更好的職位。
這樣一來,很多當地有文化的人,都對他頗有微詞。但黃子澄畢竟是明朝的會元,文化水平確實很高,其他人也沒什么辦法。而且現在朝廷里特別缺人,就算不去專門討好他,只要走個形式,喊兩聲先生,他也樂得給人安排,總歸也總有官做。
后來,慕名而來的人越來越多,對這種狀況不滿的情緒,也就越來越大。只是因為朱允炆這邊,對中下層文化人待遇確實好,所以一直都只是私下里抱怨幾句,沒有鬧大過。
不過幾年前的時候,有一次,波西米亞那邊,來了一群訪問的教士。他們的頭領是一位叫普洛科普的神父,說是專程前來覲見吳王。顯然,也是聽說了這邊的名聲,因此專門來考察一下,看看實際情況是不是像傳言那樣。
聽說有人前來,朱允炆很是歡迎,專門派人接待。一名在這邊任職的當地修士,帶他們參觀了附近地區,吳王管轄的幾個村落和小鎮。在鎮上,教士們發現了一塊顯眼的招牌,上面還貼著布告,便詢問這是什么。
修士告訴他們,這是朝廷放出的榜單,上面都是這次招收的官吏,給大家公示的。教士們嘖嘖稱奇,覺得真是個好政策,但修士卻偷偷說,這其實也就是走個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