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市面上的流言,大家也不知道怎么辦。最后,郭帥索性主動站出來,宣稱這就是他想要做的,只不過還沒來得及實施,就被大汗制止了。但他在寫給家人的信件,以及自己的筆記里,不止一次吐槽這件事,說肯定是太后自己安排親信,搞出的這個缺德主意,讓他只能趕緊替大家背鍋,免得所有人都被波及。
郭康自己,傾向于認可祖父的說法,還為此撰寫了一些文章,給內部人員參考。不過,海倫娜太后的回憶錄里,則完全沒有提這些。不知道是郭帥想多了,確實只是偶然;還是太后到了克里米亞,反而又重新撿起了包裝自己的功夫,開始“演”給讀者和后人了——畢竟,按郭康的總結,科穆寧家的女人,寫的這種回憶錄,恐怕都只能“有選擇地”看待作者的論述和判斷……
巴西爾掌握實權初期,各大國開始瘋狂圍剿紫帳汗國,軍事壓力十分巨大。郭帥本人,也在不久之后,迎戰十字軍的戰斗中陣亡。負責“背鍋”的人也為國戰死之后,這些傳言,才最終消停下來。
所以,郭康一直認為,這種人的思路,恐怕是學不來的。因為計謀越精巧,容錯率就越低。像老太后這種,需要的手腕太多,而且操作也太極限了,稍有不慎,就會翻車——比如郭帥當時面對壓力急眼了,為了防止之后愈演愈烈、留下后患,真的動手了,她不就完蛋了?不是對其他人和勢力特別了解、對于自己的判斷特別有自信的人,恐怕是根本沒法使用這些計策的。
他還類比說,想知道這人具體是怎么表現的,看狄奧多拉就行。郭康閱讀家里祖輩的筆記,和宮里的各種檔案,經常會感覺,這人就像是個完全體的狄奧多拉。看來,她的這方面天賦,倒是遺傳下來了。
而朱文奎和唐賽兒……雖然也很擅長組織人,號召大家扶助自己做事,但郭康覺得,他倆恐怕也學不來這些。還是老老實實地聚集力量,然后執行任務吧。
他的這些論述,對朱文奎影響很大。而且,可能因為兩人都經常通過宗教儀式進行宣傳,唐賽兒也對郭康的思路很認同。
她到達波西米亞之后,就真的打出了“奉天靖難”的旗幟,并且開始籌備這個“會盟”。
郭康建議他們,要以“誠”為優先,沒有必要去糊弄其他人——因為就算一點牛都不吹,單憑吳王府和其他歐洲領主們在實際績效上的差距,就足以讓所有人心服口服了。
郭康習慣于用宗教進行宣傳,是因為他認定,宗教是一種高效的宣傳和動員手段。但就是因為常年接觸宗教,他才對這里頭的門道特別清楚。
絕大部分教徒,都更看重實打實的展示。哪怕非常虔誠的人,“神跡”的直接影響,也比念經本身要大得多,因此教會才需要不斷找出圣人,證明神跡。
而反過來,如果本來就能拿出近乎于神跡的證據出來,那么任何經書,都會頃刻間變得軟弱無力;再頑固的信徒,也無法抗拒神跡本身表達的意思——除非他就不是信徒。
而唐賽兒的進度,也確實比大家估計的好很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