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小姐本能的隨著耳邊的的鋼琴沉吟閉上了眼睛。
而b先生像是被一雙溫柔的手輕輕拂過心房。
一組組低沉的三連音被鍵盤上那雙平穩的手奏出,拉成一條又一條柔和的低音線條,沒過多久,整個音樂廳被一張音樂線條所鉤織的大網所籠罩。
冥想、憂傷、感懷、憧憬
所有的情緒都混雜著其中,令人無瑕顧忌其他。
你聽到了什么,那就是什么。
并非空談,因為貝多芬本人的的確確怒給這首作品加過一個標題。
類似幻想的奏鳴曲
并非月光。
鋼琴前,李安警覺地凝視著眼前的十根手指,盡可能的讓自己保持一種本能的演奏去為大家呈現他心目中的貝多芬第十四鋼琴奏鳴曲。
他無意去刻意提醒聽眾,這首月光曲其實與月光本身并沒有關系。
月光的標題與告別和悲愴不同,并非貝多芬本人所意。
貝多芬本人只是給這首作品加了一個副標題,類似幻想的奏鳴曲
事實上是一位樂評家聽過這首作品之后說,第一樂章令他響起了瑞士琉森湖上水波蕩漾的月光,于是出版商順便加上了“月光”的標題。
這一標題可謂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促進了這部作品的廣泛傳播。
但另一方面該作品也因為過于具象化的標題暗示大大局限了這首樂曲從其他方面被解讀的可能性。
二百年來,這首曲目走到哪里都像是要帶著“月光”一般。
或許朦朧的月夜總給人浪漫詩意的遐想。
在我們的小學課本里,甚至變成了貝多芬是某天晚上被一位盲女所感動創造了這部作品。
這個故事是假的。
或許人們也愿意相信他們聽到這首作品時眼前浮現出的那個在月夜下的盲女魅影。
但李安無意去糾正什么。
因為這首作品的確是一首愛情的篇章。
創作月光三的期間,貝多芬正在談戀愛。
戀愛對象是一名叫做朱麗葉塔的女孩,他的女學生。
傳言這是貝多芬最長的一段戀愛,最后因門戶問題而告吹,留下了這首作品。
月光的朦朧美和其中淡淡的哀愁的確與愛戀的心緒有些許重合之處。
忽明忽暗。
李安指下的第一樂章就是在這樣不斷的明暗色彩對比中,最后以一種縹緲結束了演奏。
音樂來到第二樂章。
李安輕吐一口,在琴鍵上起起落落的手指肉眼可見的跳躍起來。
短小的第二樂章夾在兩個著名的樂章之間,似乎毫不起眼。
然而,從李安對整部作品的分析來看,這個頗具諧謔意味的間奏曲卻是那么恰當。
鑒于第一樂章的慢,第二樂章這里換成了一組節奏精美的小快板。
使得三個樂章在速度上依次為柔板小快板激動的急板。
尤其巧妙的是,這一樂章的主調降d大調也與前后兩樂章的升c小調呈等音關系,可色彩卻有著詭秘的變化。
李斯特形容這樂章想是一朵開在兩側深谷間的小花。
李斯特看到了一朵開在兩側深谷間的小花。
你看到了什么,氤氳的云朵,遠山的輪廓,微風中片搖曳樹梢,或者別的什么,你看到了什么那就是什么。
音樂淡淡的消逝在舞臺,現場又進入了短暫的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