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向來不提倡給孩子講述過多作品本身,尤其是跨越年齡界限的故事。
而c小調圓舞曲的背后就有著這樣一個故事。
1836年的冬天,肖邦結識了比他大6六歲的法國女作家喬治桑。
兩人迅速陷入愛河,并在保持了長達9年的關系之后的一個殘秋,由于種種原因分開了。
關于肖邦的愛情故事老查理能寫一本書,從內心他同情這位敏感孱弱的鋼琴詩人。
失戀之后,肖邦始終整天郁郁寡歡,再加上肺病纏身,身體每況愈下。
就是在這個狀態下,肖邦寫下了這首升c小調圓舞曲。
據老查理的老師所說,肖邦當時寫出這首作品的時候告訴身邊的人,這首作品里是他和喬治桑的所有回憶。
相戀九年,這一首曲子里得承載著多少情緒。
肖邦是天才的,所以乍一聽,所有人都會覺得這首作品里給人一種說不出的憂傷。
尤其是在抒情的慢板中,甜美的旋律像是肖邦與喬治桑在一起幸福生活的場景。
可盡管如此,音樂中仍然不由自主地滲透著一種的淡淡的愁緒。
老查理相信自己的老師沒有騙自己,畢竟他老師的老師就是肖邦的學生。
所以在認可這首作品的創作背景同時,他才更加反對給孩子去講述這些。
一個孩子能夠理解這些嗎
可怕的是聰明的孩子會認為老師告訴自己這些是為了讓自己在這里尋找演奏的狀態和感覺。
一個孩子能找到那種人生失去愛情支撐的感覺嗎
顯然不能。
在老查理的眼里,對于讓孩子如何看待一首作品,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自己去音樂里尋找。
他感受到了什么,他就會彈出什么,而這就是最自然的處理,最能打動人心的處理。
就如此刻他聽到的這種感覺,平靜中帶點小起伏的樸素表達,并且還規避掉了早晨演奏中那種自由到幾乎散漫的速度控制,非常不錯。
他見過太多在孩童期間就擁有著大人般完美處理的鋼琴天才,但是這類孩子長大之后通常都因為缺失對實際生活的感受而無法將天才的名號延續,最后泯然于一眾二線演奏家中。
再一次,他感受到李安不俗的教學能力。
不過他贊嘆的并不是李安在作品引導方面的指導,他也不知道李安有沒有給孩子講過肖邦的愛情故事。
他贊嘆的是李安在這名孩子觸鍵方面的指導。
對于一位正統的德奧鋼琴演奏家教育家,老查理本該對這種觸鍵后控制的捏造音符手法嗤之以鼻,的確,年輕的時候老查理確實如此。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地他對于德奧風格以外的流派也重新關注起來。
后來他發表了數篇論文,題目全是圍繞著所有鋼琴流派終究打破二戰留下的鐵幕,走向最終的融合。
也算是一種返璞歸真,老查理做了一輩子鋼琴教育工作,最后發現音樂的問題最終還是要回到音樂中去。
無所謂什么流派,什么手型,什么教學法,演奏出一個好的動機,就能將音樂推向一個新的境地。
觸鍵后控制的確塑造動機上有著天然的優勢,難得的是眼前這個孩子用這種觸鍵塑造出的動機都是充滿想法和造型的。
就比如插部一開始的44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