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情況在2001年的大選中得到了延續,保守黨變得更加右傾,沒有實現對撒切爾主義的超越回到中間道路上來。
在1992到1997屆議會中,約有58的保守黨下院議員屬于疑歐派,到了2001年英倫大選之后,這一數字變成了令人吃驚的90。
卡梅倫于2005年當選為英倫保守黨領袖后,曾試圖降低歐洲問題在保守黨議事日程上的地位,呼吁黨內停止在歐洲問題上的爭吵。
但由于當時歐洲一體化本身的發展以及保守黨內疑歐主義力量的壯大,使卡梅倫的這種嘗試最終歸于失敗。
2010年當選的保守黨議員中,只有7人是親歐的,只占到保守黨下院議員的23!
在這種情況下,親歐和疑歐的劃分在保守黨議會黨團內部已經過時——現在已經變成了“軟疑歐”(實用主義的)和“硬疑歐”之間的分歧。
“軟疑歐”指的是并不原則上反對歐洲一體化和歐盟,但是在縣體的政策問題上則可能對對盟持反對態度。
“軟疑歐”傾向于支持保留英倫的歐盟成員國資格,盡管在或多或少的意義上認為應該就成員國的資格進行重新談判。
“硬疑歐”是指從根本原則上反對歐盟和歐洲一體化,主張放棄歐盟成員國資格,硬疑歐派傾向于認為英倫的歐盟成員國資格問題是不可以談判的,談判就意味著妥協,也就意味著在某種程度上對主權的背叛,無論能夠相應地從英倫歐洲伙伴手里得到什么樣的讓步。
盡管卡梅倫領導下的保守黨議會黨團中絕大多數是軟疑歐派,但硬疑歐派也占到了后座議員的354。
更為重要的是,硬疑歐派更加具有組織性,更愿意挑戰保守黨領導人的立場和保守黨的政策。
這也就造成了在巴倫前世2013年的時候,在保守黨內部疑歐主義的壓力下,為了獲得更多的支持,卡梅倫被迫宣布,若他能夠勝選,將在下一屆議會期間就英倫的歐盟成員國資格舉行全民公決……
然后就如同卡梅倫所設想的,在2015年英倫大選中保守黨取得較好的成績,得以獨立組閣。
當時卡梅倫為了兌現在大選前所說的脫歐公投的諾言,也做了充分的準備——在此之前,他就英倫與歐盟的關系與歐盟進行了談判,歐盟被迫在多個方面對英倫作出讓步。
有了這些成果,卡梅倫對保持英倫與歐盟的關系充滿信心,于是宣布舉行脫歐公投。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令他沒有想到的是,最終公投的結果,是疑歐派大獲全勝,造成這樣的后果,卡梅倫不得不選擇辭去首相的職務。
而在卡梅倫之后的保守黨首相,無論是特蕾莎·梅還是約翰遜,都沒有解決好英倫脫歐的問題,也最終導致他們選擇辭職——英倫的首相走馬燈一般的更迭,造成了政治混亂,更加傷害了英倫的社會以及經濟。
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于現在這些情況,巴倫的智庫也都有詳細的分析,可以說避免前世英倫最終脫歐的結果,成為了他目前最大的挑戰。
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