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籠罩在一片喜慶之中。
皇宮內張燈結彩,朱紅色的宮墻上掛滿了慶賀的綢緞。征服倭國的捷報如同春風般吹遍了大明的每一個角落,朝廷上下無不歡欣鼓舞。
乾清宮內,慶功宴已持續了整整一日。文武百官推杯換盞,臉上洋溢著勝利的喜悅。朱元璋高坐龍椅,眼角眉梢盡是笑意。他舉起金樽,聲音洪亮:“諸卿共飲此杯!倭國既平,銀礦豐產,此乃天佑我大明!“
“天佑大明!“百官齊聲應和,酒樽碰撞聲不絕于耳。
在觥籌交錯間,唯有兵部侍郎林澈靜坐席間,琥珀色的酒液在杯中晃動,映出他微蹙的眉頭。他年約三十五,面容清瘦,一雙眼睛卻如鷹隼般銳利。當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眼前的勝利時,他的思緒已飄向遠方。
“林大人為何不飲?“身旁的禮部尚書劉基笑著問道,“莫非是嫌這御酒不夠醇厚?“
林澈收回思緒,舉杯輕抿一口:“劉大人說笑了。只是在下酒量淺薄,不敢貪杯。“
宴席散去時,已是月上中天。林澈沒有直接回府,而是繞道來到了兵部衙門。值夜的侍衛見他到來,連忙行禮:“大人這么晚還來辦公?“
“有些文書需要處理。“林澈淡淡回應,徑直走向自己的書房。
燭光下,他展開一幅倭國地圖,手指沿著海岸線緩緩移動。征服倭國不過三月,各地已傳來零星的叛亂消息。雖然規模不大,但林澈深知,這只是開始。倭國民風彪悍,絕不會輕易臣服。
“必須建立長期有效的控制體系...“林澈喃喃自語,提起毛筆在紙上疾書。墨跡在宣紙上暈開,勾勒出一幅宏大的戰略藍圖。
《倭國長治久安策》——他鄭重地寫下標題。
窗外,更鼓已敲過三響。林澈揉了揉酸痛的脖頸,卻絲毫沒有停筆的意思。他詳細列出了三大方略:加強海防、文化同化、經濟融合。每一項
“筑城以守,教化以安,通商以富...“林澈的筆尖在紙上沙沙作響,仿佛能聽見大明未來在這聲音中逐漸成形。
當東方泛起魚肚白時,林澈終于擱下筆,吹干墨跡,將厚厚的奏折小心卷起。他的眼中布滿血絲,卻閃爍著堅定的光芒。
早朝時分,奉天殿內莊嚴肅穆。百官依次奏事完畢后,朱元璋環視群臣:“諸卿還有何事要奏?“
林澈出列,雙手呈上奏折:“臣有本奏。“
朱元璋示意太監取來奏折,展開細讀。隨著閱讀深入,皇帝的表情從平靜轉為驚訝,最后定格在贊賞。“林愛卿此策甚妙!“朱元璋拍案而起,“倭國新附,確需長遠之計鞏固統治。“
朝堂上頓時議論紛紛。戶部尚書錢禮出列反對:“陛下,倭國已平,何必再耗費巨資修筑海防?如今國庫雖豐,也不該如此揮霍。“
“錢大人此言差矣。“林澈不卑不亢地回應,“倭國銀礦年產出可達五百萬兩,而海防建設所需不過其十分之一。此乃以小博大之策。“
工部尚書也提出質疑:“在倭國修筑城池,勞師動眾,恐激起民變。“
林澈早有準備:“下官建議采用'以倭制倭'之策。雇傭當地工匠,支付優厚報酬。既可減少我軍負擔,又能籠絡倭國民心。“
爭論持續了整整一個時辰。林澈一一回應各方質疑,言辭懇切而有力。他特別強調:“征服易,統治難。若不能使倭國百姓心悅誠服,今日之勝利終將化為明日之禍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