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聽得頻頻點頭。當爭論漸息時,皇帝站起身,聲音如洪鐘般響徹大殿:“朕意已決!準林愛卿所奏。即日起,調撥白銀五十萬兩,用于倭國海防建設。另命林澈全權負責倭國事務,各部須全力配合!“
“臣領旨。“林澈深深一拜,心中卻無半分喜悅。他知道,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退朝后,林澈被單獨召至乾清宮。朱元璋已換下朝服,身著常裝坐在書案后,神情比朝堂上更為親近。
“愛卿坐。“朱元璋指了指旁邊的椅子,“朕想聽聽你對倭國局勢的真實看法。“
林澈謝座后直言:“陛下,倭國表面臣服,實則暗流涌動。據密報,原倭國貴族正在暗中聯絡,意圖復國。“
朱元璋眉頭緊鎖:“果真如此?“
“千真萬確。“林澈點頭,“故臣建議采取三項措施:其一,在長崎、大阪等要地修筑棱堡,駐扎精兵;其二,選拔倭國貴族子弟入國子監學習,施以教化;其三,鼓勵大明商人與倭國通婚,促進血脈交融。“
“通婚?“朱元璋略顯驚訝,“此計是否過于...“
“陛下,當年北魏孝文帝推行鮮卑與漢人通婚,最終成就了北魏盛世。“林澈引經據典,“血脈相連,則心向一處。“
朱元璋沉思良久,突然問道:“愛卿可愿親自赴倭國督辦此事?“
林澈早有心理準備:“臣愿往。但請陛下準許臣帶兩名助手——國子監司業周文彬精通倭語,工部主事鄭和擅長筑城。“
“準了。“朱元璋爽快答應,“另外,朕會派錦衣衛暗中保護你。倭國局勢復雜,愛卿務必小心。“
三日后,一支龐大的船隊從天津衛啟航。林澈站在旗艦甲板上,望著逐漸遠去的海岸線。海風獵獵,吹動他的官袍。
周文彬走到他身旁,年輕的面龐上寫滿興奮:“大人,此去倭國,下官定當全力協助教化工作。“
林澈微微點頭:“教化非一日之功。我們要讓倭國人明白,成為大明子民,遠比做倭國貴族更有前途。“
與此同時,工部主事鄭和正與工匠們討論筑城方案。這位年僅二十五歲的技術天才,已經在紙上勾勒出了新型海防城堡的草圖。
“這種棱堡設計,可抵御任何方向的進攻。“鄭和興奮地解釋,“倭國人從未見過這種建筑,定會震懾其反抗之心。“
船隊乘風破浪,經過七日航行,終于抵達了倭國長崎港。港口已經插滿了大明的旗幟,但林澈敏銳地注意到,在歡迎人群的背后,有不少倭國人投來仇視的目光。
長崎臨時總督府內,原倭國大名島津忠恒被迫讓出了自己的宅邸。這位戰敗的貴族表面恭順,眼神卻閃爍不定。
“島津大人。“林澈用剛學會的倭語問候,“從今日起,你我共同為倭國百姓謀福祉。“
島津忠恒深深鞠躬,用生硬的漢語回答:“全憑大人吩咐。“
當晚的接風宴上,林澈刻意安排大明官員與倭國貴族同席。酒過三巡,他站起身宣布:“陛下有旨,將在倭國興建十所學堂,凡適齡孩童,無論貴賤,皆可入學。優秀者更可赴南京國子監深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