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金陵皇城內的御書房依然燈火通明。
朱元璋揉了揉酸澀的眼睛,將手中的奏折輕輕放下。這份來自浙江布政使司的急報已經是他今夜閱讀的第七份關于倭寇侵擾的奏章。
“沿海百姓流離失所,村莊焚毀,婦女被擄...“這些字眼像刀子一樣割在朱元璋的心上。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推開雕花木窗,讓微涼的夜風吹散胸中的郁結。遠處傳來更夫的梆子聲,已是三更天了。
“陛下,您該歇息了。“貼身太監王景弘輕聲提醒。
朱元璋擺擺手:“朕睡不著。這些倭寇,為何如此猖獗?朕已下令加強海防,為何仍不能杜絕?“
王景弘低頭不敢作答。這時,殿外傳來輕微的腳步聲,劉伯溫手持拂塵,恭敬地站在門外。
“劉愛卿?這么晚了有何要事?“朱元璋有些意外。
劉伯溫躬身行禮:“臣聽聞陛下深夜未眠,特來請安。另外...“他頓了頓,“臣近日結識一位奇人,對倭國之事頗有研究,或許能為陛下分憂。“
朱元璋眼中精光一閃:“哦?快宣他進宮!“
林澈起身,不卑不亢:“回陛下,臣曾隨商船游歷倭國三年,通曉其語言風俗。近年來倭寇日益猖獗,實非偶然,而是倭國國內局勢使然。“
朱元璋示意他繼續。林澈從袖中取出一卷手繪圖冊,呈于御案:“這是臣所繪倭國九州、四國等地形圖,以及各大名勢力分布。“
朱元璋展開圖冊,只見上面標注詳細,連倭國各港口水深、潮汐規律都有記載,不由暗自點頭。
“陛下,“林澈聲音低沉,“當前倭寇雖多為浪人、海盜自發組織,但據草民觀察,倭國南北朝戰亂將息,統一在即。屆時,一個統一的倭國必將向外擴張。“
朱元璋眉頭緊鎖:“你是說,倭國將來會對我大明用兵?“
林澈深深一揖:“正是。倭國資源匱乏,野心勃勃。一旦統一,必先圖朝鮮,再謀我大明。草民斗膽預言,不出百年,倭國將成我大明心腹之患。“
御書房內一片寂靜,連燭火噼啪聲都清晰可聞。朱元璋起身踱步,突然停在林澈面前:“你有何證據?“
林澈不慌不忙:“其一,倭國武士道精神崇尚武力,輕視他國;其二,其國土地狹小,災害頻發,必須向外擴張;其三...“他從懷中取出一封密信,“這是倭國南朝一位大臣的密函,提及'欲取中原之富,必先據朝鮮之要'。“
朱元璋接過密信,只見上面滿是古怪文字,唯有末尾蓋著一個鮮紅的印章。他抬頭看向劉伯溫,后者微微點頭,表示譯文無誤。
朱元璋深吸一口氣,將密信放在燭火上點燃,看著它化為灰燼。他深深看了林澈一眼,決定相信他的話。
“林先生,你有什么計劃嗎?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個威脅?“
林澈面色凝重:“陛下,草民已準備了一份詳細的應對計劃。“說著,他從包袱中取出三卷竹簡,一一展開。
“首先,我們需要加強大明的軍隊建設,特別是東南沿海衛所。目前沿海衛所兵員不足,裝備老舊,必須增派精兵,更新火器。草民建議在浙江、福建增設六處衛所,形成聯防。“
朱元璋點頭:“此事朕已命兵部著手,但進展緩慢。“
“其次,“林澈指向第二卷竹簡,“我們需要與倭國的周邊國家加強合作,特別是朝鮮、琉球。可派遣使者,締結盟約,形成對倭國的聯合抵制。目前朝鮮與倭國已有齟齬,正是良機。“
“朝鮮...“朱元璋若有所思,“朕登基時,他們倒是派使團來朝賀過。“
林澈繼續道:“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培養出一支強大的海軍力量。倭國若來犯,必從海上。草民建議在太倉設立水師衙門,建造大型戰船,訓練水軍。“
朱元璋眉頭緊鎖:“建造大船所費不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