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紫禁城的清晨,薄霧籠罩著金碧輝煌的宮殿群。朱元璋站在奉天殿外的漢白玉欄桿前,眺望著東方初升的朝陽。這位大明的開國皇帝已經六十有五,歲月在他的臉上刻下了深深的皺紋,卻未能磨滅他眼中的銳利光芒。
“陛下,浙江八百里加急!“一名侍衛急匆匆地跑來,單膝跪地,雙手呈上一封火漆密封的奏折。
朱元璋眉頭一皺,接過奏折迅速拆開。隨著閱讀,他的臉色越來越陰沉,握著奏折的手微微顫抖。
“又是倭寇!“朱元璋猛地合上奏折,聲音如同悶雷,“浙江臺州沿海三個村莊遭襲,百姓死傷二百余人,糧食財物被洗劫一空!“
身旁的太監王景弘連忙上前:“陛下息怒,保重龍體要緊。“
“息怒?“朱元璋轉身,龍袍在晨風中獵獵作響,“自朕登基以來,這些倭國賊寇屢犯我大明海疆,殺我子民,掠我財物。如今竟敢如此猖狂!傳旨,即刻召太子及兵部、五軍都督府要員入宮議事!“
不到一個時辰,奉天殿內已聚集了大明最高軍事決策層。太子朱棣站在武將之首,年僅三十出頭的他面容剛毅,眼神中閃爍著與父親相似的銳利光芒。
朱元璋將奏折重重拍在龍案上:“諸位愛卿,倭寇之患已到了不得不除的地步!今日召諸位前來,就是要議出一個徹底解決倭患的方案。“
兵部尚書茹瑺上前一步:“陛下,倭寇之患由來已久。自前朝起,這些海上盜匪就時常騷擾我沿海地區。他們船小靈活,來去如風,沿海衛所防不勝防。“
“那就加強沿海防御!“朱元璋厲聲道,“增派兵力,增設衛所,修筑更多烽火臺!“
“父皇,“朱棣突然開口,聲音沉穩有力,“兒臣以為,單純的防御只會讓我們疲于奔命。倭寇選擇攻擊的時間和地點,我們永遠處于被動。“
朱元璋瞇起眼睛:“燕王有何高見?“
朱棣走到大殿中央懸掛的巨大地圖前,指向東海位置:“兒臣建議組建一支強大的水師,主動出擊,直搗倭寇巢穴。同時派遣使者前往朝鮮、琉球等國,結成海上聯盟,共同打擊倭寇。“
“主動出擊?“五軍都督府左都督徐達的遺子徐輝祖皺眉道,“殿下,跨海作戰風險極大。我軍水師多年未戰,船只裝備老舊,如何能與熟悉海戰的倭寇抗衡?“
朱棣轉身面對眾臣,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更需要變革。兒臣查閱史籍,發現宋朝時期,我國水師曾是世界一流。我們可以借鑒宋制,改良戰船,訓練水軍。“
大殿內一時議論紛紛。朱元璋凝視著兒子自信的面容,心中暗自欣慰。這個四子雖然并非嫡長子,但膽識謀略確實出眾。
“陛下,“老臣劉伯溫緩緩開口,“老臣以為太子殿下所言極是。倭寇之患,非一日之寒。若要根治,必須建立強大的海上力量,方能震懾宵小。“
朱元璋沉思片刻,突然拍案而起:“好!就依太子之議。傳朕旨意:第一,即刻著手組建東海、南海兩支水師,由兵部統籌,工部配合建造新式戰船;第二,選派得力將領前往沿海訓練水軍;第三,派遣使者出使朝鮮等國,共商抗倭大計。“
眾臣齊聲應諾。朱元璋的目光掃過每一個人:“此次抗倭,關系大明海疆安危,朕要的是結果!各部務必通力合作,不得推諉拖延!“
會議結束后,朱棣被單獨留下。父子二人漫步在后花園中,初春的梅花開得正艷。
“棣兒,“朱元璋突然開口,“你可知朕為何同意你的主動出擊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