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恭敬地回答:“兒臣愚鈍,請父皇明示。“
朱元璋停下腳步,摘下一朵白梅:“因為防守永遠無法贏得戰爭。當年朕打天下時,若只知守城,如何能推翻元朝?倭寇雖小,但其心可誅。他們看準了我大明重陸輕海,才敢如此肆無忌憚。“
“父皇圣明。“朱棣深施一禮,“兒臣定當竭盡全力,不負父皇期望。“
“朕要你親自負責水師組建。“朱元璋目光炯炯,“你去沿海實地考察,了解倭寇戰法,訓練出一支能打勝仗的水軍。“
朱棣眼中閃過驚喜:“兒臣領旨!“
與此同時,倭寇再次襲擊的消息已傳遍南京城。在城南的一處茶館里,百姓們義憤填膺地議論著。
“聽說臺州那邊死了好多人,連小孩都不放過!“一個商人打扮的中年男子拍桌怒道。
“這些天殺的倭寇!“茶館老板咬牙切齒,“朝廷就該派大軍剿滅他們!“
角落里,一個身著青衫的年輕書生默默聽著,手中的茶杯越握越緊。他叫方孝孺,是國子監的學生。突然,他站起身,高聲道:“諸位鄉親,倭寇欺我大明太甚!我雖是一介書生,也愿投筆從戎,保家衛國!“
茶館內頓時一片喝彩聲。類似的情景在南京各處上演,民眾的抗倭情緒空前高漲。
三日后,朱元璋頒布《全民抗倭令》,號召青壯年自愿參軍,保家衛國。詔書一出,應者云集。各地報名處排起長龍,其中不乏讀書人和商賈子弟。
在長江邊的一個小漁村,年輕漁民陳海生正在收拾行裝。
“海生,你真要去參軍?“年邁的母親拉著他的手,淚眼婆娑。
“娘,“陳海生堅定地說,“我從小在海上長大,熟悉水性。如今國家需要水軍,正是我用武之地。等打跑了倭寇,兒子就回來孝敬您。“
這樣的場景在大明沿海各地不斷重復。一股前所未有的愛國熱情在全國蔓延,百姓們自發捐錢捐物,支持抗倭大業。
十日后,奉天殿再次召開軍事會議。這次殿內多了幾位水師將領和造船工匠。
朱棣指著沙盤講解:“根據兒臣調查,倭寇主要使用一種叫'關船'的小型戰船,靈活快速,但抗風浪能力差。我軍現有福船體型龐大,適合運輸卻不善戰斗。“
工部侍郎黃福上前:“殿下,微臣與工匠們研究出一種新式戰船,結合了福船的穩定性和廣船的靈活性,配備新型火炮,可在海上與倭寇一戰。“
“好!“朱元璋滿意地點頭,“先造二十艘,盡快下水試航。“
這時,兵部送來最新戰報:倭寇襲擊福建沿海,被當地衛所擊退,但我方也損失慘重。
朱元璋面色陰沉:“看來倭寇是在試探我大明反應。傳旨,沿海各省進入戰備狀態,所有港口加強戒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