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津南平原上,金黃的麥浪本該翻滾如海,可眼前的景象卻令人心憂。
林澈蹲在田埂邊,手指捻起一撮泥土,在指尖細細摩挲。泥土呈現出不健康的灰白色,顆粒間夾雜著細小的結晶,在陽光下泛著詭異的光芒。
“果然如此。“林澈眉頭緊鎖,將泥土放入隨身攜帶的瓷瓶中。他站起身,拍了拍長衫下擺的塵土,目光掃過這片貧瘠的土地。遠處的麥苗稀疏瘦弱,葉片邊緣泛著焦黃,像是被無形的火焰灼燒過。
隨行的縣丞王德擦著額頭的汗水,小心翼翼地問道:“林大人,這津南的土地究竟有何問題?自下官上任以來,年年賦稅不足,百姓叫苦連天,可無論如何施肥灌溉,收成總是差強人意。“
林澈沒有立即回答。他走向田邊一棵歪脖老柳樹,從行囊中取出一個牛皮水袋,倒了些清水在樹根處。水滲入土壤后,表面很快浮現出一層白色粉末。
“王大人請看。“林澈指著那層白霜,“這就是癥結所在。“
王德湊近細看,滿臉疑惑:“這是...鹽?“
“正是。“林澈點點頭,“而且不止是鹽,還有大量堿性物質。這種土壤,我們稱之為鹽堿地。“
回到縣衙后,林澈立即命人召集當地老農和衙門官吏。夕陽西下時,縣衙后院已聚集了二十余人。林澈站在臺階上,背后掛著他在路上繪制的簡易土壤剖面圖。
“諸位,“林澈清了清嗓子,聲音在暮色中格外清晰,“今日請各位前來,是要說明津南地區多年來糧食歉收的根本原因。“
人群中一陣騷動。老農們交頭接耳,官吏們則挺直了腰背。王德站在最前排,手里拿著記事簿,準備記錄。
林澈微微一笑,從袖中取出那個裝有土樣的瓷瓶。“所謂鹽堿地,是指土壤中含有過多的鹽分和堿性物質,導致土地失去了適宜植物生長的條件。“他將土樣倒在掌心,展示給眾人看,“它是一種不育的土壤類型,種植農作物在這樣的土地上幾乎是不可能的。“
一個滿臉皺紋的老農忍不住開口:“大人,老漢種地五十載,從未聽說過什么'鹽堿地'。這地祖祖輩輩都這么種,為何近些年越發不長莊稼?“
“問得好。“林澈點頭贊許,從桌上拿起另一個瓶子,“這是三十年前這片土地的土樣記錄。“他倒出些許暗褐色的土壤,“再看現在的。“兩相對比,現在的土壤明顯顏色更淺,顆粒更粗糙。
“鹽堿化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林澈指向背后的圖紙,“一是地下水位高,水分蒸發后鹽分留在表層;二是灌溉不當,引入含鹽量高的河水;三是過度耕作,破壞了土壤結構。“
眾人聽后恍然大悟,交頭接耳聲此起彼伏。王德快速記錄著,額頭滲出細密的汗珠。他終于明白為什么津南地區的耕地一直無法得到有效的利用,以及為什么農作物總是長得稀疏瘦弱,無法產出豐收。
“那...可有解決之法?“王德忍不住問道,聲音因急切而略顯尖銳。
林澈正要回答,院門突然被推開。一隊錦衣衛魚貫而入,分列兩側。所有人都慌忙跪倒在地——朱元璋身著常服,在幾名大臣的陪同下大步走來。
“都起來吧。“朱元璋揮揮手,目光直接落在林澈身上,“朕聽聞你發現了津南農業的癥結?“
林澈深施一禮:“回陛下,臣確實有所發現。“
朱元璋走到桌前,拿起那兩個土樣瓶對比著,眉頭越皺越緊。“詳細道來。“
林澈重新講解了一遍鹽堿地的成因和危害。朱元璋聽著,臉色逐漸陰沉。當聽到這種狀況可能需要數年才能改善時,皇帝臉上閃過一絲無奈,他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復雜性遠超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