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清廷失去了這29,會如何
正月還沒結束,
稅吏們就迫不及待開始下鄉了,貼告示,通知大戶,約談士紳,銅鑼敲的哐哐響。
總之,讓所有人都感受到知府大人的決心。
不但要收歷年的欠繳,還要收今年的春撥。
縣衙里的板子,打的虎虎生風。甚至木枷、站籠都不夠用了。恐怖的氣氛,在一府九縣蔓延。
田稅,是清廷最大的稅源。
其次,是鹽稅。
再其次,是過境稅關稅,商稅。
商人通過關卡,就需要交過境稅。例如,崇文門,滸墅關,臨清關。
粵海關,也屬于過境稅。
這個時代的商稅,是通過攔路設卡向商賈直接收取的。
雖然說并不科學,可在時代背景下,只能如此。
而李郁的胥江碼頭,收取船只過路費,
還有園區內,收取商戶1成的流水,都屬于他的一種嘗試。
作為穿越人士,他很希望能在商稅上做文章,獲取一個穩定的銀錢來源。
靠掠奪起家沒問題,但是坐大后,一定要有健全的財稅架構。
一個能夠兵源,稅源,和糧食的穩固根據地。
按照李郁的不成熟想法,
他希望治下是商人出錢,農戶出人這樣的模式。
商人出錢,可享受李家軍制定的秩序,經商獲取利潤。農戶出人,可獲得軍餉,以及躍升階層的機會。
普通讀書人,可在軍中做書辦,在地方做吏。
至于說青皮混混街溜子這一類的,要么編入軍中,要么就放到工礦,水運一類的位置上。
以上,是李郁的構思,底氣就是武力。
他讓人找來了劉千
“蘇州府,松江府的銀庫官倉分布,你了解嗎”
“屬下疏忽了。”
“你抽調人手把這事給我搞清楚。做一張蘇松兩府倉庫分布圖出來,標注好庫藏物品,還有數量。”
劉千思索了一下,笑道
“我明白了,主公是想一旦開戰了,要立即派兵占領這些府庫吧”
“對,都是我的。”
數天前,
李郁從布政使司得到了一份公文,枯燥無味。但是他卻如獲至寶,賞了這個小吏5兩。
因為,這里面提到幾個關鍵的數據。
乾隆38年,朝廷全年稅收實收約5300萬兩,糧1300萬石。
其中,江蘇貢獻了19,浙江10。
李郁反復念叨著
“29,清廷要是失去了這29,會如何”
楊云嬌恰好端著一碗蓮子羹來了,就隨口說道
“元氣大傷唄,但也不至于氣絕身亡。銀子這東西吧,擠擠還是可以有的。”
“是啊。”李郁視線微微下移。
正常渠道收不到錢了,可以用非正常渠道嘛。
比如抓幾個官,抓幾個富商,咔嚓,抄家。
這銀子,變魔術一樣就出來了。
當然,擠多了就不行了,會流血的。
“要依奴家說,爺你得布局江北。”
“為何”
“守江必守淮,兵書都這么說的。”
“一馬平川,江浙自古難守。”
“除了軍事考慮,奴家還覺得不能放跑了揚州鹽商。鹽商之富裕,不是潘家能比的。”
楊云嬌說的很認真,畢竟她是出身徽州鹽商家族,還是有發言權的。
“江北,揚州府。”
李郁在紙上隨手繪制了簡易地圖,琢磨了起來。
揚州府東面,瀕海灘涂廣闊,都是兩淮鹽場的轄區。
兩淮鹽運使尤拔世,還有鹽商的恩怨,似乎可以做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