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起是押送的吳軍士兵食物里被下了蒙汗藥,醒來空蕩蕩,渾身沒傷,士紳全家溜走了,還留下了20兩銀子賠罪。
1起是反抗未遂,押送的吳軍士兵當場擊斃1人,捅死2人。
只有1起是成功的。
押送士兵當場死亡,士紳全家逃了。`
不過,情報署淮揚行動組長希恭恕特意留意了這件事,循跡找到了這家士紳的逃亡地點——淮安府阜寧縣治所在的廟灣鎮。
此處尚屬于清廷統治區。
廟灣乃傳統的海防前線,駐有數量可觀的水陸兵勇。
希恭恕麾下的人趁夜把一家人殺的精光,并且在墻壁留下血字:
“犯吳軍者,雖遠必誅。”
一街之隔就是阜寧縣衙。
然而,
衙役們愣是沒敢追查這件事,只是草草收斂了尸體。
誰敢管閑事?
如今吳軍氣焰正盛,江北人人自危?
就算吳軍一時打不過來,就不怕殺手夜里上門問候你全家嗎?
一個月就那點餉銀,和人家拿超高薪的敵后細作玩什么命啊?你配嗎?
……
揚州城,無痛而下。
在目睹了清軍前面逃、吳軍后面追的一幕好戲后,
守軍的信心崩潰了。
新任同知還想頑抗,不料揚州城守營的2名軍官串連麾下兵丁直接打開了城門。
于是,
第1軍團順勢入城,兵不血刃。
傳統江南的最后一塊區域——揚州,終于被納入了吳國的版圖。
吳軍很疲憊,然而士氣高昂。
全是收獲,全是軍功。
林淮生坐鎮揚州,令苗有林帶兵到淮安城下走一圈。不為攻城,而是耀武揚威,讓清軍士氣徹底沮喪。
這一點很關鍵,俗稱“征服”。
……
揚州城1800名(正式的,臨時的)衙役被召到校場,雙膝跪地。
林淮生在衛隊的簇擁下走上高臺時,發布軍令:
“昭告全城,留辮不留人,留人不留辮。愿意為我吳國子民者,立刻剪辮,可在揚州安居樂業。不愿意的立刻攜家人離開揚州,不得帶走一兩財物。截止明日午時!”
“也包括在場的諸位!”
衙役們可能想的比較多,當場痛快地剪辮。
其實很多人的心里依舊更看好清廷,但是他們擔心吳賊沒這么好心,真會放不愿意剪辮子的人走?
說不定剛出城,就是刀砍斧劈!
這些剪掉辮子的衙役們哭喪著臉,敲著鑼全城宣告:
“王師有令,揚州百姓留辮不留人,留人不留辮。”
百姓們瑟瑟發抖,臉色發白。
熟悉的呼喊觸碰到了揚州人血脈最深處的恐懼。
北城門敞開,
吳軍士兵站在城墻上注視著戰戰兢兢出現在街道的百姓。
從衣著來看,
選擇出城的讀書人比例較高。
全城都很緊張,害怕吳軍反悔突然舉起屠刀。
直到第一批幾百人安全離開,并無發生血腥屠殺。
……
“站住、包袱留下!”
吳軍嚴格執行了一絲錢財不得帶走的軍令。
百姓們想帶走的包袱、金釵、碎銀子散亂的堆了一地。有眼尖的士兵甚至從某些人袖管里搜出了銀票。
“大人,怎么辦?”
“夾帶100兩以下者,沒收財物,人放走。100兩以上,人就別走了,扣下進苦役營。”
傍晚,
關閉城門之前,
預計走掉了2萬人。
次日清晨,下起了小雨。
衙役們不辭辛苦,穿著蓑衣繼續敲鑼提醒:
“揚州父老都聽好了,留辮不留人,留人不留辮。午時3刻為最后期限。凡城中遇留辮者,男丁皆斬首,家眷流放。快點決定吧。”
更多的人打開家門,在家門口來回踟躕猶豫。
選錯一步,人生清零。
選錯一步,全家上天。
……
“五哥,伱要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