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管?”
“人家掛牌子了嗎?開出鋪子了嗎?”
“沒有吧。說白了就是個影子機構,誰也看不見,但它確實存在。”
管家心思重重回到府邸。
老爺聽完默然不語,思索許久后,提筆寫信詢問一下京城友人。
……
吳廷通過于敏中掌握的中盛票號,不斷地向外吹風。
北方存銀,南方取銀。
手續費1成。
如果你不看好清廷,就應該考慮四海票號。
當然,
此等行為有很大的風險,但是高風險、高收益嘛。
中盛票號的伙計可以介紹自家客戶去踩四海票號的門路,從中收取一點好處費。
即使暴露也無妨。
“通吳”是伙計的個人行為,和票號無關。砍了就砍了。
……
北方很大,人口很多。
但李郁所針對的目標群體卻很集中。
在燕京、津門、濟南、開封、保定、西安、太原為首的等城池,精心布局。
以中盛票號以及情報署發展的部分當鋪古董行從業者為媒介,針對目標群體精準散布消息。
目標客戶群體都是極其富裕的聰明人,也許半信半疑、紛紛觀望,但沒有一個人去官府首告,主動揭露吳廷陰謀。
原因很簡單,
沒有好處,可能有壞處。
萬一吳廷贏了,自己的這種行為會引來血腥報復~
唯獨在西安不太順利,出了點幺蛾子。當地官紳骨頭夠硬,告發官府抓了幾個人。
這也從側面說明西安官紳的信心很足,對吳廷的仇恨夠大。
……
北方士紳大族群體對吳廷棄科舉的離經叛道行為,極度痛恨,極度不滿。
而吳廷做事的口碑,也傳到了北方。
尤其是根據是否抵抗而區分對待城內士紳的做法,言出法隨,北方士紳心有余悸。
目前南北朝局勢之下,清廷還在內斗,逐漸處于劣勢。
在這種情況下,大家盡量選擇緘默。
但他們私底下也不免吐槽一句:
“江南人心眼小。”
他們認為吳皇心眼小,睚眥必報。
四海票號是皇家產業,是吳皇斂財的工具。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大家沒必要為了這點小事得罪吳皇。
有精力就多搞點私兵、多修幾座塢堡,不管將來怎么樣,自己手里有兵有糧都是籌碼。
投降,是要看籌碼的。
投降,是要看筒戰價值的。
大家都是聰明人,死心眼忠于大清的沒幾個。
以前?
八旗刀快,大家不敢不忠。
現在不一樣了,朝廷式微,北方失控,地方士紳權勢水漲船高,大家當然是“前恭后倨”啦。
……
實際上,北方士紳的反應都在李郁的預料當中。
人性就是這么回事。
趨利避害乃是本能。
能夠混到帝國精英杰階層的人都是極度理智,極度冷靜的。他們從來不會意氣用事,他們也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龐大的家族。
就像靖海侯施家,
說起來自己當初就是踩著施家的某位子弟尸體起兵的。
但又何妨?
如今,投靠過來的施家不會有一絲仇恨。
相反,施令洋還自覺的把那一房的人都雪藏了,送去武夷山自家茶莊低調度日,遠離官場。
省的引起自己的觀感不適~
李郁甚至不無惡意地揣測,如果“四海票號”的謠言廣泛流傳,民間人人皆知的話,必定會有熱心百姓、忠誠書生主動去官府告發。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總之,
精通人性的吳皇給北方官紳羅織了一張大網。獵物不管進退,終會落網。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