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趕緊上前:
“陛下,草民認為黃河之患并非數年形成,自然也非數年之努力能解決。中庸之法更符合天道。草民的建議是挖通一條南線泄洪通道,將部分洪水從洪澤湖經高郵湖、邵伯湖,泄至長江。此路線可以利用湖泊和天然河道,工程量可以接受。”
黃文運微微點頭。
他也覺得周望的想法太激進。
中庸點好,水患只能防,無法根治。
自己是九江人,對洪水的脾氣還是很熟悉的。
……
又一河南籍人,建言:
“陛下,草民認為應在河南境內修筑減水壩,緩解洪水流速,減輕下游壓力。此乃固本之計。”
還有人建議:
“陛下,草民建議用水泥修筑堤壩,同時將沿湖部分低矮地區并入湖區,擴容,盡量避免決堤次數。因為每決堤一次,黃河就難治一分。”
一圈說完。
最后開口的是個少年。
“陛下,草民認為治黃的關鍵在于責權統一,安徽和江蘇為兩省,互相掣肘,很難推行。最好合并為一省。”
黃文運湊過來,低聲介紹:
“他是江西浮梁縣士紳王三松之孫,王元生,素有神童之稱。”
老鄉help老鄉。
都是江西人,黃文運很樂意伸個手。
……
李郁對王三松的印象尚可,對茶葉產地浮梁縣更是不陌生。
笑著問道:
“你說,怎么合并?”
“回陛下,草民建議將署皖兩省的長江以北區域合并為一省,設巡撫兼治河總督。如此才能不偏不倚,內無掣肘,杜絕上下游扯皮。”
見李郁并無慍色,王元生繼續說道:
“黃河之禍始于宋,杜充掘堤以黃河水阻擋金軍。后來,金軍又故技重施,掘堤阻擋蒙古軍。這是起源。”
“明清兩朝,為保漕運,治黃時束手束腳。”
“所以,人之禍害才是黃河泛濫的關鍵。”
這一番話說得在場眾人頻頻點頭。
就連李郁也忍不住感慨:
“黃河之患,一半在人,一半在天。如果人不造孽,黃河之患也不至于像今日這般酷烈。”
“今日諸位所言皆有可取之處,各賞銀幣50枚,待朝廷商議。今日就到這里吧。”
……
御駕先行離開,重臣們也坐著馬車回到附近的官邸。
湖畔沙盤靜靜佇立。
次日,被一場雨水沖入金雞湖。
黃文運和王元生一起乘坐馬車離開,順便敘一敘鄉誼。
“元生小侄,你今日之建言說到陛下心坎里了。”
“全賴黃大人栽培。”
黃文運心里竊喜。
他點撥這小子,在御前從“減少內耗”的角度出發提建議,是有私心的。
如果陛下采納,籌建江北省。
那,新任巡撫的首要任務就是治理黃河。
吳廷中樞多蘇皖兩省人士,誰去坐這個位置都會不由自主的偏袒自己的老鄉。
道理也很簡單,總不能老鄉淹老鄉吧?還想不想葉落歸根了?還要不要家鄉風評了?
對錯是非那是小孩子才講的,大人們只看立場。
所以,
自己這個江西人,很有可能坐穩江北巡撫的寶座。
……
“元生,你的前途無量啊。”
“謝黃大人提攜~”
“都是江西老表嘛,應該的。對了,據說浮梁改稻為茶搞的轟轟烈烈,還死了人?”
“黃大人明鑒,老家9成5的地都種起了茶葉。有些田主不愿意,爭斗之間偶有傷亡。其實不止是浮梁,皖南和贛北都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