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運忍不住冷笑。
皖贛茶葉商會能量真大,膽子真大。
作為一名傳統士大夫,他很看不慣商人如今的囂張。他可以接受商人地位提高,但不能這么高。
如今,
幾大強巨型商會簡直無法無天。
一旁的少年王元生眼珠轉動,他已然看透了長輩的心思。暗自告誡自己日后要小心被這位叔伯帶進派系斗爭的旋渦。
……
如何治黃,基本可以總結為幾點:
合流和分流之爭~
快速泄洪和層層減水之爭~
保江蘇和保安徽之爭~
天災和人害之爭~
2日后,吳廷內部拿出了最終決議,兼顧了各方意見。
一,開挖南線,洪澤湖——長江泄洪通道。
二,束水攻沙,以激流沖刷淮安境內的入海河道。
三,部分重點堤壩和分水閘用水泥加固。
四,在里下河地區組織民夫,在鹽河的基礎上挖深挖寬,連通黃海。一來運鹽,二來灌溉,三來作為泄洪毛細血管。
五,設江北省。
……
黃文運如愿以償當上了首任江北省巡撫。
不得不說,他是了解陛下脾性的。
治河,先治人——肯定是沒錯的。
這世上的一切事務,都離不開人的作用。
書房里,
他得意的哼起了小曲:“封疆乃吾愿,部堂非吾志。”
如果18世紀有小鎮做題家的話,黃文運就是頂配。進士及第、富女下嫁、知府一方、都是做題做出來的。
他不怕挑戰。
一路走來,全憑個人能力。
而且他知道,世家子弟不愿當的差才會輪到自己這種做題家。把骨頭啃出花樣,才是自己這種人往上走的唯一出路。
黃河這個骨頭雖硬,卻有個好處——不會得罪人。
像改稻為茶、殖民地、厘清稅務,很容易卷入派系傾軋。
……
江北省,幾乎包括了安徽江蘇兩省在長江以北的全部區域。
(江蘇沿江5里寬度的狹長地帶被陛下單獨劃出來了。京畿必須在江北有管轄權,沿江5里不屬江北省。)
江北省省會?巨大的爭議。
省會之爭,對于蘇皖兩省百姓意義重大。
揚州,淮安、安慶、徐州都認為自己有資格當省會,理由都很充分。
四大鹽商為了揚州父老出資50萬兩修繕城中道路,又多方活動爭取名分,反而招致了黃文運的更加反感。
最終,
黃文運獨自扛下了這顆雷。
他力排眾議把省會定在了淮安府。我乃江西人也,不是你們老鄉,不慣著你們那一套。
其余3府罵罵咧咧。
揚州府尤其不爽。
……
黃文運的個人能力是很強的,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將水患最嚴重的7個縣拉出來合并,搞了一個新淮安府。
此舉意在防止內部扯皮。
地域之爭?
老子先在名義上給你們的地域溝壑給抹平了。
他告訴江北省的文武、巨商、地方人士:
“日后沒什么蘇皖之區分,也不存在厚此薄彼。治黃河就一個原則,怎么對怎么來,怎么損失小怎么來,江北省一盤棋。”
“黃河、淮河的干流支流途經之縣,3丁抽1。朝廷要一舉解決黃河水患,讓江北成為人間天堂,沃野千里,億萬良田。”
“這不算徭役,而是為子孫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