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工和分配是關聯項,挖的多干的多,就拿的多。另外挖煤的人拿的多,做煤球的人拿的少。
撫恤定了10兩。
從老天爺嘴里刨食,死人的事很難避免。
老百姓倒也無所謂:
人活在世上,無非是拿命換錢,拿錢換命。這沒什么好矯情的,萬世皆是如此。
……
小安村煤球一炮打響。
滿足了全村的燃料需求之后,以很便宜的價格向外售賣。
市場趨之若鶩。
原因很簡單:便宜。
筐子和鐵鎬是現成的,木坯是自制的,黃泥是免費的,煤炭是老天爺的。
以上都沒有成本。
只有人工成本。
而小安村乃至整個縣的人工成本,又低廉的令人發指。
種田是主業,挖礦是兼職。
每天,婦孺從這項兼職掙個10文錢,漢子掙個50文錢,就特別滿足特別知足了。
感覺就是大自然的饋贈。
勞動力不值錢。
哪怕20世紀末,鄉村勞動力依舊不值錢。
干臟活累活就能獲得高日薪是工業社會才有的現象,不存在于農業社會。
20世紀末尚且如此,何況18世紀末呢。
當農業社會緩慢向初步工業社會轉化的階段,廣袤的鄉村勞動力價格之低下,可以說是令人發指、嘆為觀止的。
……
小安村村民的心理就是,掙錢就行。
一文兩文都是錢。
這種在家門口掙錢的感覺簡直太好了。
18世紀到20世紀,北方生存環境越發惡劣,地表植被逐漸消失。
為了一捆柴禾,砍柴的人需要走的很遠很遠。
而且,柴禾的熱值和煤球幾乎不可同日而語。
所以,
小安村的煤球一經推出,就大受追捧。
省錢才是王道。
便宜才是王道。
小安村村民歡天喜地,花費1兩巨款從縣城的大兵那購買了一張褪色的吳皇畫像供奉在村內祠堂,日夜香火不絕。
不過煤灰太大,若是半天不擦拭,畫像就蒙上一層灰。
……
僅僅2個月后,長子縣乃至整個潞安府都掀起了一股村辦煤礦的熱潮。
你村會挖,我村就不會嗎?
偌大的山西處處有煤。
這錢為啥要讓你小子掙了?
無數人跟著吃螃蟹。
短短半年,小安村的煤球嚴重滯銷。
村民們下井的頻率越來越低,甚至半個月才小挖一次,僅供自家需求。
無解~
物以稀為貴。
煤球泛濫,售價再低廉也賣不出去。老百姓絕對不會花錢去買一個自己費點力就能得到的商品。
……
趙上元突然悟到了一絲樸素的市場經濟學結論:物以稀為貴。
他將村辦煤礦盈余的200多兩銀子按人頭分了,把糧長職務丟給親弟弟接任,自己揮淚告別了鄉親們~
他琢磨到了一個掙錢的模式。
去一個煤炭資源相對少的地區,和當地人合伙開個方圓百里獨一無二的煤礦,就可以長長久久的把生意做下去。
山西不行。
煤多,煤賤。
……
他先去了黑龍江,那邊有很多山西移民。
結果,
結果,大失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