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森林,隨便砍隨便燒。很顯然煤球在這里沒有市場。
于是,
他又去了河南。
這一次他找到了合適的地點,汝州府伊陽縣。
這里有煤,但又不是處處有煤。且附近一眼平原,人口稠密,燃料缺口很大。
……
他經過反復勘查,最終盯上了汝州煤田的一處邊緣地帶。
煤田地表有4個村子,還有條河流流經。
在他的邀請下。
來自4個村的十幾個族老坐在一起。
面面相覷。
他們派人去縣城看了皇榜,證實了這個外鄉人沒撒謊。但是新事物往往蘊藏著極大的風險。
一老漢問道:
“大爺,開礦會不會有風險?”
“有,當然有。”趙上元打扮的像個體面人,特意穿上了在太原學徒時攢錢買下的黑綢長衫。
“那大爺你還敢~”
“咳咳,我上面有人。”
“哦~”
眾人恍然大悟,原來如此,這就對了嘛。
……
“這生意你們自己做肯定有風險。和我合作做就沒什么風險。”趙上元熟練的又重復了一遍規章,然后問道,“中不中?”
眾人異口同聲:“中!”
隨即找來紙筆,簽了合同。
所有人按上鮮紅的手印。
次日,趙上元悄悄去來了趟汝州府城從四海金融借貸100塊銀元作為啟動資金。
汝州分號的經理是總經理劉金鑫帶出來的山西老鄉。
老鄉見老鄉,眼淚汪汪。
于是,
借貸過程格外順利。
經理還利用他的私人關系花錢請了一個士兵護送趙上元回去。
……
稍有社會經驗的人都知道,一個外鄉人在陌生他鄉承包地頭做生意這個舉動當中所蘊含的風險。
輕則血本無歸,重則埋尸他鄉。
太原城的4年學徒生涯教會了趙上元很多。
他不會去賭人性。
時常掛在嘴邊的上面關系、護送的士兵、都是他用來震懾當地人的手腕。
漢子們下井,婦人們做煤球,老人孩子出去推銷。
農忙和挖礦兩不誤。
他本人隔三差五就去縣城一趟,喝的醉醺醺。
回來就吹牛:
“~去給縣里老爺送禮的。”
四個村的人對他敬畏有加。
中原地區極度缺乏燃料,因而煤球推銷異常順利。
省錢,才是王道。
低成本的小煤礦生產出來的煤球售價,比同等熱值的柴禾便宜許多。
……
僅僅半個月后,煤礦開始盈利了。
工錢從無拖欠,賬冊清晰明了。四個村的人氣氛歡騰,干勁十足。
按照事先所約:
趙上元拿3成利潤,其余7成利潤在刨除各項成本之后若有盈余,則用于修繕祠堂。
所有人都很認可!
雖然說,
偶爾有年輕人嘀咕著其實不需要趙掌柜這個外鄉人,大家自己也能開礦,這生意又沒難度,傻子都能做起來。
但族老們嚴厲的壓制了類似的“吃獨食”的聲音。
他們害怕引來趙掌柜身后“老爺”的嚴厲報復。
幾十年的生存經歷,他們總結出了兩個樸素的生存道理:
沒有關系,寸步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