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士兵的甲胄主要有幾種,最有名的是步人甲也就是札甲,然后還有皮甲,紙甲。
紙甲從唐朝開始流行,兩宋在唐朝的基礎上進行了改良。
先將先將紙捶輪,并將其疊為三寸厚,在每個方寸釘四個釘子,最后才裁制成甲。如果此甲被雨水淋濕,那么更是火銃、箭矢難以穿透。它除了在耐久度上略遜鐵鎧外,其它方面甚至比鐵鎧還有用,后世國外也做過試驗,紙甲在防御力上,甚至還超過鐵甲。
但他也有很多缺點,不宜保存,成甲就比較重,下雨后更重,到南宋時,主要是水軍裝備,像趙與芮現在的定海水軍里,就有很多紙甲。
而做為歷史有名的步人甲,由近兩千枚甲葉組成,最重達58斤,也是南宋重步兵的標配。
紹興年間,朝廷定步人甲標準為1825枚甲葉,然后限定了重量。
步兵的為58斤,長槍兵定為6570斤,弓箭手的定為5666斤,弩手的定為4454斤,還能視戰場情況,臨時增加和減少甲片和重甲。
這也算南宋標準化衣甲的重要一步。
此時南宋緊缺戰馬,也沒什么騎兵,主要就想靠重步兵和弩弓手來對抗金國,這讓他們的甲具變的極為沉重,這就造成了兩個重大問題,第一,兩宋對外戰績勝率號稱漢人歷史諸朝最高,但就算打勝了,也無法擴大戰果,沉重的步兵無法追上逃走的騎射民族,所以宋朝打贏五十次都殺傷不了多少敵人。
這也造成了第二個問題,一旦吃了敗仗,戰馬不多,行動不便的宋軍損失會非常慘重。
朝廷官家和文武大臣們只看重防護力,沒人親自帶著這么重的甲在戰場上打一番。
同期歐洲的鎖甲才三十斤左右,南宋兵軍大部份營養不良,身體素質不高,穿著五六十斤的鐵甲還沒走到戰場交戰點,都已經累的半死,哪還有勁打仗。
要知道南宋時,一斤為后世六百克,58斤重的步兵步人甲,相當于后世七十斤。
所以步人甲太重了,行動極為不便。
南宋的披甲率據說達到七成,但這七成,不完全都是步人甲,步人甲貴又難打造,所以南宋再富,也不可能擁有這么多步人甲。
關鍵步人甲還重,也不是個個能穿的上。
開禧北伐前,有官員發現兩萬多人的宋軍中,堪披帶者僅617人。
這個堪披帶者,就是說能帶起步人甲而行動自如的,兩萬人里就六百多。
其他人身體素質不行,披不起來,披起來也走不動。
所以南宋后期經常采取部份披帶。
因為步人甲分甲身、披膊、頭牟三大部,每部又分幾小部,甲身里還分胸甲片、背甲片、腿裙、脛甲等。
所以有條件的就隨便帶幾樣,不會全披,因為全披走不動。
加上步人甲又貴,此時官方記載約38貫錢一副,打造一副步人甲,需用工時三百,費時費人。
如果趙與芮將來要準備二十萬精銳全披步人甲,僅成本價就接近八百萬貫,所以說他養二十萬精兵,一年最少開支都得兩千萬貫往上,歷史上即便號稱封建王朝最富裕的兩宋,也披不起二十萬精銳步人甲。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