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士繼續射,有時會拋射,有時會換弓。
趙與芮看了眼,用的八斗弓,重箭,在五十步平射,箭尖穿進去約兩厘米。
面甲裂了個口子,基本要重鑄。
趙與芮把破的面甲往頭盔上一扣。
“陛下小心。”四周驚呼,因為箭還在上面。
趙與芮揮手示意大伙不要慌。
因為面甲不是緊貼臉上的。
所以如果射到鼻子附近,未必能傷到皮膚。
趙與芮把面甲載上,箭尖果然沒有剌到肉,但已經很近。
但考慮到這是八斗弓,而且是五十步,如果是一石以上的弓,或許距離近了,必然能貫穿到人的骨肉當中。
他拿下面具,心想有些雞肋,不帶吧不安全,帶著也不是一定有用,但至少可以讓軍士們安心些,減少傷亡是肯定可以的。
騎弓不如步弓,蒙軍要是保持最遠距離輸出,鐵面護片還是能保命。
“蒙軍若不敢貼近射,還是有效果的。”趙與芮道。
李平豹聞言也道“回陛下,蒙軍也不是個個都用重箭,若不是重箭,防御力還是可以的。”
趙與芮點點頭,起身“看看蒙軍裝備。”
左側地上擺放著蒙軍裝備,都是孟瑛他們戰后揀回來,然后對比整理,基本代表著蒙軍現在全套裝備。
史稱“人各攜帶一小帳,一革囊盛乳,一鍋,隨身行李皆備于是矣。用兵時隨帶一部分家畜,供給其食糧。”
“其出兵,頭目人騎一馬,又有五六匹,或三四匹馬自隨,常以準備緩急。無者亦須一二匹。”
通常蒙軍遠征,能達到一人三四匹馬,而不是一人雙騎,用馬相當之多。
這次他們追擊高智耀,用的是一人雙騎,如果是千里遠征,最少一人三四匹,多的能達五六匹。
趙與芮看過去,地上有蒙軍帳篷,按孟珙來信,這是蒙軍標配,人人都有,帳篷比較小,卷起來可以掛在馬背上,寬約一米多,和后世睡袋差不多。
如果是漢軍,會有較大的帳篷,大部份蒙軍和契丹等馬上民族,都是一人一個帳篷。
地上還有蒙軍的小奶鍋,用來煮飯煮奶,有銅質,有鐵質,還有瓷質,五花八門。
看過蒙軍的裝備,趙與芮才知道小小一個蒙軍騎兵,身上要帶這么多東西,難怪戰斗力不俗了,也難怪要一人三四匹馬,馬少了都裝不下。
他們的甲具主要有柳葉甲、羅圈甲、鎖子甲、札甲。
鎖子甲學自西征,從歐洲國家學來的,札甲取自金宋,柳葉甲是他們自己用的。
從葫蘆河戰斗來看,基本甲具還沒有形成制式統一,五花八門都有,大部份應該是各自的戰利品。
他們主要用羊角弓,少數人用硬弓,前者基本七斗,八斗力,后者能達一石以上。
很多人都帶著響箭,即鳴鎬也有駝骨箭、有批針箭,刻木以為枯,落鵬以為翎。
趙與芮發現蒙軍帶響箭挺多的,不知為啥用。
其他兵器更是五花八門,常見的有環刀,即像圓月彎刀,輕停而犀利。
有長短槍,刃扳如鑿,故著物不滑,可穿重札。
看到他們的長短槍,再想到孟珙的來信,趙與芮眼睛一亮,可以學啊。
蒙軍的長短槍和標槍一樣,可以用來擲扔,近戰之時,直接扔過來,能穿札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