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規定文進士射6箭,凡三箭中帖為上等,正奏第一人轉一官,與通判,余循一資;二箭中為中等,減二年磨勘;一箭中帖及一箭上垛為下等,一任回不依次注官;上四甲能全中者取旨;第五甲射入上等注黃甲,余升名次而已。特奏名五等人射藝合格與文學,不中者亦賜帛。”
你看兩宋這闊氣,考不中的,還賜帛安慰下。
但孝宗這改制在后面就沒人實行了,寧宗完全沒這么干。
趙與芮一聽這是好事啊,讓文官能射箭,武官學識字,孝宗這改制是比較先進的,可惜后來沒人接著這么干。
而且不得不說,通常皇朝末年的文官,都比較強。
南宋的甚至比明末文官還強一點,蒙元進來時,很多文官都是當武官用,領兵打仗,屯田備糧樣樣精通。
此時趙與芮一邊聽著,一邊翻看面前的名冊和試卷。
名冊是單獨的,寫明了省試人數,和省元的資料,包括籍貫,年齡,考了幾次了,家庭背景。
省元試卷上看不到名字,據說是為了防止作弊。
這次禮部挑選了省元和幾名比較考的好的省試試卷,送上來給皇帝先看看。
但趙與芮看了會,發現很多筆跡都是一樣。
“這不是試卷正本”他恍然大悟。
鄧若水和楊長孺同時點頭。
宋真宗時代,為了防止科舉作弊,下令設謄錄院。由書吏謄抄科考試卷,這些人俗稱“謄錄官”。考官憑借謄抄副本評卷。此種作法,就是“易書”,把考試封卷推向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另外,為了防止謄錄官再作弊,規定謄錄手不得攜帶墨筆,謄錄所用的紙張數、墨水顏色均要一致,統一使用朱砂紅筆謄錄試卷。考生的原始試卷因用黑墨書寫,所以稱為“墨卷”而謄錄后的卷子,都是用紅筆寫的,故稱為“朱卷”。
凡抄過后的卷子,還有另外一批人再復查一遍,叫對讀和現在的校正一樣,如有違反規定代人改竄者,查出后必定嚴懲。所以現在流傳下來的科考試卷都不是考生本人的筆跡,而是古代抄寫員,即”謄錄官”的書法。
考官們拿到的就是謄錄過的副本,一般現場有很多考官,還有主副考官。
如果有考官看到這卷子不錯,就先交給其他考官再看,得到大部份考官認同的卷子,再交給副考官。
如果副考官感覺他看的卷不錯,就寫個取字,再交給主考官,主考官如果認為也不錯,就再寫個中字,這樣就入榜了。
然后有些主考官還會抽查落榜的考卷,以防大伙都走眼了,落掉優秀的卷子,但不是個個都會這么做,也沒有強制性的要求。
當然了,這會還有比較人性化的規定,即允許落榜考生申請查卷,
“殿試之后,就要分甲,陛下可以先看下省元的大概情況和前幾名考生們的實力。”鄧若水這時提醒趙與芮。
科舉分級有甲科乙科,北宋前期也是以甲乙來分,代表了水平高低。
進入南宋后,改為一甲,二甲,三甲,四甲,甚至五甲。
到明清后又分成甲、乙兩科。
不過那時區分很明顯,經過殿試的正規進士稱甲科,未經殿試的舉人叫乙科。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