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與芮又問“殿試何時”
楊長孺說,通常在省試一個月左右,發榜后十天左右。
而且榜已經發了。
那就是知道省元是誰了。
趙與芮問“今年省元是誰”
“信州人黃自然。”
鄧若水又道“陛下案邊,最上面那卷子,就是黃自然的。”
趙與芮再次拿起翻了翻,發現黃自然是考詩賦的。
南宋自紹興后就是分兩科,考詩賦的詩賦,考經義的考經義。
趙與芮對這些詩賦哪有興趣,心想王安石說的對啊,這詩賦有屁用,老王很多變法還是干的不錯,包括丈量清田,可惜得罪地主階級了。
他稍微看了幾眼,立刻翻到下面另一張卷子。
這是省試第二名,經義科的。
“這是誰的卷子”趙與芮問。
“這是經義第一名,福建人黃樸。”
鄧若水介紹,黃樸出身官宦世家,先祖是黃碣,唐末時就是光州知州,曾祖黃鈞、祖黃行知、父黃振龍,全當過官。
他于嘉定年1217年蔭補太學,隨升內舍生。
這就保證了他將來不用參加科舉,都有機會當官。
因為宋朝太學分三等,有下舍生人數不定,內舍生200人,上舍生100人。
每兩年一次上舍考試,從內舍生中選優秀者進上舍生。
而上舍生中,又分三等。
上等上舍生不用考試,直接可以授官,當然,很多上舍生和內舍生,包括蔭補的人,也有自愿參加考試,以振名聲的。
中等上舍生可以免考前面的,只參加殿試。當然,大部份人也會裝逼,一路考過來,證明自己有能力
下等上舍生,包括優秀的內舍生,可以獲得取解選送士子應進士第的資格,而且可以留校任教。
所以太學中的上舍生,和內舍生,就算科舉失敗,也基本都能當官。
黃樸是內舍生,這次考了省試第二,經義科中第一。
而在原歷史上,黃樸是宋理宗紹定二年1229年的狀元。
這次因為趙與芮改變了科舉時間,黃樸暫時為經義科第一。
剛剛楊長孺和鄧若水向趙與芮解釋時,趙與芮其實也不知道什么叫經義,但不能裝不懂啊,還是點頭,表示自己能聽懂。
現在看到黃樸的卷子,就知道什么叫經義。
經義是王安石想出來的,他把易官義詩經書經周易禮記稱為大經,論語孟子稱為兼經,參與經義的,要考四場,第一場考大經,第二場考兼經,第三場考論,第四場考策,所以從考試難度看,參與經義的,要讀的書似乎更多。
參與詩賦的,相比較來說可能讀的書單方面一些。
“朕怎么覺得,經義科的難度,比詩賦科更難些”趙與芮忍不住道。
對面兩尚書愣了下。
然后鄧若水臉上露出喜色,立刻道“回陛下,是的呢。”
這家伙就是考經義科的,當年因為第四場考策時,大肆評擊史彌遠,還被評為末甲。
楊長孺則一臉無所謂,因為他是蔭補當官的,沒參與科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