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幾匹馬能拉起來”趙與芮這時問。
他們火炮連炮架重一千四百多斤,炮架有兩個大木輪,用了鐵黎木打造的輪子,比較耐用,輪子高一米五左右,非常大。
“跟上步兵,不講速度的話,只需要兩匹馬騾,四個人,當然,馬騾最好要輪換。”等于還是一門炮要配四匹馬騾,對馬騾數量的要求高了。
如果是騎兵想帶著,跟著騎兵的速度,至少得四匹馬,而且同樣要有輪換,比如一門炮帶八匹馬,四匹輪換,同時要配有八個人,遇到難走的,需要推助和填補等。
炮越重,相關配套的人員和物資就越多。
趙與芮之前希望盡量減少隨軍民夫,能不用民夫的地方,盡量不要用。
現在出了重炮,每門重炮至少要配四到八匹馬騾,四到八個人,對后勤要求,一下子就提高了。
趙與芮想了想“每門重炮再配兩輛四輪馬車,一輛裝炮彈和火藥,一輛裝草料和糧食。”
這樣再算算,外出帶一門重炮需要的人和馬更多了。
考慮到現在宋軍大部份還是步兵,一門重炮就算四匹馬騾,四個人運輸,加兩輛四輪馬車,兩輛馬車又需要四個人,四匹馬。
那一門重炮需要八匹馬,八個人,這還是最低標準。
以前一個炮營五百多人,二十五炮,每門炮是四匹馬,四個人,現在相當于翻了一倍。
以前一個炮營也有兩百匹馬,主要是為了運輸和輪換。
但現在如果為了輪換,兩百匹馬騾估計不夠,最少得帶四百匹,幾乎是一人一匹馬了。
至于人手,要么配上民夫,要么還是用炮手。
趙與芮的炮手都帶著弓弩和長槍,既能當步兵用,又能當炮手,現在還要全部當馬夫,真是一人兼多職。
“炮營五百多人不變,二十五門炮也不變,五門霰彈炮,五門27式,十五門24式。”
趙與芮給炮營改了下,每個營帶五門重炮。
“每營另帶三百匹馬騾,四輪大車改為七十輛。”
這樣改制后,增加了馬車和馬騾,足夠輪換拖拉重炮,同時也增加了負重能力,提升了后勤強度。
別看重炮才五門,但這個火力放后世都算比較強。
因為趙與芮設計的是一個軍有兩個炮營。
他一個軍是六千人,如果是六萬人的大部隊,就有二十個炮營,擁有五百門火炮,重炮是一百門。
這種配置,就算是后世明末后金也好,明朝也好,清朝也好,都是沒有的。
對面就算來十萬人,都不夠他五百門火炮打。
當然,受限于這個時代的生產力,和炮兵的培訓難度,他現在在整個山東十幾萬兵馬中,都沒五百門火炮。
目前趙與芮就是需要時間。
現在彭義斌五萬多兵馬,用野戰的只有三個炮營。
另外有些炮都用來守城。
朝廷下步還要造更重的幾千斤的炮給重要的大城要塞,這都需要時間和物資。
所以趙與芮先要造些炮,給山東各重城守城用,然后再配置給步營。
還要給京湖,兩淮等地同樣配置訓練火炮。
想要全國軍隊都能按他設想,每軍能有兩個炮營,估計得三年甚至五年后的事。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