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火器局出來,趙與芮直接前往匠作局。
劉福一路上和他說起章丘之戰。
章丘之戰,宋軍用馬車頂在前面,用來阻擋蒙軍騎兵沖鋒。
當時為了掩蓋馬車,馬車高度只到一米四。
所以大量的宋軍站在前排后,遠處的蒙軍是看不到馬車,等看到馬車時,已經進入最后沖剌階段,當時蒙軍都沒什么避讓,直接沖上去。
有蒙軍是跳到馬車上,從馬車翻進宋軍大陣。
劉福說還有很多馬車被撞爛了,這次就要進行改造。
另外在章丘之戰時間打的比臨兆府與拖雷的長,而且軍中強弩減少,弓箭增多。
很多兵士拉到后面手指都紅腫甚至出血,用神臂弓的更是如此。
于是很快趙與芮等來到操場上。
操場上放著一輛新式的四輪馬車。
另在馬車邊上,有張桌子,放了弓弩和新裝備。
新裝備很簡單,套在手指上的皮指套,和鐵指套。
其中為了給神臂弓減力,鐵指套前面有兩個勾頭。
趙與芮看的覺得很有意思,他親自拿起一具神臂弓。
這玩意要一石多力,趙與芮當皇帝之前,天天跟著部下訓練體能,當皇帝之后,這兩年也是越來越懶,訓練少了,微微一拉,都有點拉不動。
看來還得練練,身體狀態得保持好,趙與芮暗暗想著。
他接著把那鐵指套套手指上,和戴了個戒指似的,上面有兩鐵勾,可以勾起神臂弓的弦。
神臂弓構造像弩,但叫弓,因為是堅著用的,而且需要手指用力勾著弓弦,不像強弩是用板機。
“有了這鐵勾之后,會省力不少,對手指也沒有傷害。”邊上劉福喜滋滋的道“現在我軍弓弩手,在同樣的時間,除了瞄準之外,射擊次數最少可比以前增加一倍。”
古代射箭最難堅持的不是手臂痛,和乏力,而是手指痛,和手指乏力。
但指套的出現,完美解決了手指痛,和手指乏力的問題。
“好,好,這玩意發明的好。”趙與芮哈哈大笑,問道“是誰發明的”
“匠頭周大球。”
匠頭在匠作局還算吏員。
趙與芮立刻道“升官,著升周大球為從九品,賞銅錢會子各兩百貫。”
四周嘩然,諸多工匠們眼露羨慕之色。
趙與芮又試拉了弓手用的皮指套,想了想后道“神臂弓這個可以改大點試試,套兩根或三根手指,手指越多,拉起來越省力。”
而神臂弓用指套后瞄準時沒原先有感覺,好在神臂弓本來就是靠范圍和距離打擊,用來對付密集的步騎,這點影響不是很大。
接著趙與芮又看到桌上新打造的短刀,或者說是短劍,飛刀。
宋軍的飛刀很簡易,全鐵打造,兩頭開刃,刀柄后面都被打磨過,通體沒有其他材質。
這是因為甩刀如果甩不好,刀柄會砸到人。
沒有經過訓練和戰場上匆忙間,基本有兩成會扔不中,這點章丘之戰就有數據傳過來了。
宋軍之前的飛刀重一斤,除非扔臉上,不然鎖甲就極難破甲。
這次的飛刀重達兩斤。
趙與芮拿手上非常沉。
前面相當尖銳,刀柄后面也開了刃,平時套了層布,塞刀鞘,戰時取出來直接扔就行,扔的空中那層布會自己掉。
“蒙軍除了重騎兵,大部份還是皮甲,西征歸來的蒙軍有較高的鎖甲披甲率,但北方一帶,還是皮甲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