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男女及50歲以下的,有一個算一個,每人每月一貫,假設家里六口人,爺爺奶奶,都是五十歲以下,兩個二十歲的夫妻,兩十四歲以下小孩子,這家基本工錢就是四貫。
另外副甲長多一貫,甲長多兩貫,副團長多三貫,團長多四貫。
以前甲長都是世襲,永遠不換,現在是一年一輪換,各灶戶輪流派人任甲長和副甲長,這樣基本五年就能輪到一回。
另按人口數,無論老幼,每戶每人每月一斗米。
比如前面那六口之家,每月可以有六斗米。
六斗米普通人家都夠吃了,鹽戶這種體力活可能不夠吃,但你還有工錢,可以自己買,所以基本生活保障是沒問題的。
馬光祖聽完,提出疑問,這樣不再按產量出工錢,灶戶們會不會擺爛躺平
當然不會,朝廷是有產量要求的。
達到產量要求,或超標,每月另有賞錢,達不到產量要求,要扣錢。
其實這兩種政策,各朝各代都輪流用過,聽起來各有利弊,實際上最關鍵就是看執行力度。
前面說過宋朝永利鹽向鹽戶收購價是每斤六到八文,賣三十多文,元朝給鹽戶十二文,賣兩百五十文,原本這種按量收購,鹽戶們多曬鹽,收入也高,以每斤六文計,如果一戶六口人,每月制鹽一千斤,就有六貫,收入也算不菲。
但你收購價和賣價差太多,鹽戶們心里會不平衡,而且相關官員經常找借口克扣。
另外制鹽也不是天天能干的,時東南沿海主要是曬鹽,北方沿海是煮鹽。
兩種都要天氣好,天氣配合才行。
所以僅以產量來計收入,全年收入不穩定,加上收賣價差太多,灶戶們肯定不爽,如果再有克扣,更是容易引起動亂和造反。
而朝廷現在的新政,每戶給固定工資,還給糧,這就保障了灶戶們基本的生活保障。
所以這條新政出來后,首先是穩定了大部份灶戶。
但有些灶戶會想,那我很能弄鹽的,我以前產量高,收入高,現在怎么辦沒事,現在產量高有獎勵,除了規定的產量外,你在規定之外的產量,拿提成,這極大的鼓勵了灶戶們的積極性。
這新政也有弊端,一是有人會躺平,每月完成任務就不干了,二是有官員克扣,朝廷下發的工錢和糧。
所以無論什么改制,趙與芮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官吏的整頓。
當馬光祖聽完后,詢問瞿來和唐彬兩人鹽場執行新政問題時,兩人都用奇怪的眼神看了看馬光祖。
“馬大使明天來鹽場看看就知道。”瞿來直接來了這一句“很多事情,到鹽場親眼看看,就清楚了。”
唐彬則直接道“當今陛下圣明,咱們也得小心行事吶。”說罷苦笑。
第二天馬光祖到鹽場觀看制鹽。
下砂鹽場采用了煮鹽和曬鹽結合的方式,有效提升了鹽的產量。
馬光祖來的時候,正好夏季,所以看到的是曬鹽法。
灶戶們沿著海灘先筑造一道水壩,并在上下兩邊各開一個閘門,當海面漲潮時開下閘門,由海水自行灌入鹽田,接著關上閘門開始暴曬,等海水蒸發濃縮到一定的程度通常是百分之十五到二十含鹽量,再開鹽田上閘門,從另外一條溝渠引入鹵水池,接著在池中沉淀泥沙,最后把澄清的鹵水用抽水車抽入結晶池,繼續曬或蒸沒太陽的時候,或秋冬季,很快就能變成結晶海鹽。
但這樣出來的是粗鹽,也是以前官方大批量生產的鹽,并且不怎么好吃。
朝廷現在規定,還要再碾碎后與水溶解,繼續沉淀、過慮,再暴曬或煮一輪,最終得到純凈的食鹽,泛著青黑色。
此時出來的鹽,沒有苦澀味,比西夏的青鹽品質更堪,放在南宋,已經算是上乘的好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