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都算是大事,按現在的辦事方法,只有皇帝會召集內閣們商議。
其他大臣有提意見的權利,但是有沒有用,沒人能保證。
眾大臣羨慕的看向內閣成員。
這些人才是大宋中樞核心官員,有資格和皇帝議論國家大事。
朝會散后,按慣列,趙與芮召集內閣成員到后面垂拱殿議事。
等眾人坐定,趙與芮也很直接“來,舉手。”
“同意遷都的先舉手,不同意的先別舉。”
眾大臣先愣了下,然后看向魏了翁。
魏了翁也不客氣,率先舉手。
人群接著紛紛舉手,十幾名內閣中,最后有九人舉手了。
劉克莊等幾個人沒舉,顯然不同意遷都。
“來,想遷往燕京的舉手,不想遷往燕京的,先別舉。”趙與芮又笑道。
魏了翁又再次舉手。
這次有五個人跟著舉手,加上魏了翁算六個。
想遷往燕京的不到內閣一半。
但在趙與芮眼里,已經算是占了多數。
“這么看來,想遷往燕京的還是占了多數。”
劉克莊長嘆,欲言又止。
皇帝遷都之意明顯,而且鐵了心想遷到燕京。
劉克莊知道這是個大工程,恐怕要好幾年。
果然,趙與芮這時道“遷都事關重大,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可能要幾年,甚至十幾年。”
“即然決定遷都,咱們要好好準備,前期先通運河。”
趙與芮和朱棣的做法一樣,即然要遷都,肯定要通運河,不然全國四面八方的貨物糧食,怎么向京師匯合。
這就要和明朝一樣開砸會通河。
其實后世明永樂朱棣要開會通河,主要是怕海運不安全。
這家伙擁有當時世上最強大的鄭和水師,卻害怕海運不安全,開通會通河,從而保證南北運河的貫通。
趙與芮是不擔心海運的,他要開會通河,主要對南北運河確實有幫助。
趙與芮的大宋主要精力放在天津港口,他現場決定,將設天津府,在天津東的衛河邊上到入海口修建重要港口。
然后擴展開通天津到通州,再到燕京的運河。
這樣以后大宋可以從海上進行補給,比運河會更快更有效。
于是前期的工程就很明顯,一是通會通河,二是修建天津港,通天津到通州,燕京的河運。
這兩個工程估計得用二三十萬民工,幾年時間,起碼要用幾百萬貫。
明朝朱棣開的會通河功能還是挺大的。
當時他們征調了三十多萬民夫,很多工程當年就完成了,效率還是比較快。
開通之后,會通河航運能力大大提高,原先每年只能運幾十萬石糧的能力,一下子增加到幾百萬石,這讓朱棣更加堅定了遷都的決心。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