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射程當然還有進步的空間,主要后裝方式和打擊方式還得改進,氣密性也要繼續改進,炮彈更要改進,但以現在的工業水平,這已經算是最強的火炮。
據許厲說,這門六百多斤的中重型火炮,可用來守城和戰船中,但也可以野戰,以后野戰可以主帶這種火炮。
要知道宋軍以前野戰炮都是三百多斤左右,偶爾才會帶千斤重炮,現在要帶六百多斤的炮,也是許厲考慮宋軍后勤后才決定的。
宋軍有個良好的習慣,每攻占一地,每要到處畫地圖,確定道路,什么路好走,什么路能走步騎,什么路能走炮兵和馬車,什么路需要修,都是宋軍每占一地率先要處理的事。
然后宋軍會根據出征地形,決定帶騾馬還是牛。
對好走的路來說,通常是四匹馬,每兩匹輪流拉一門炮,配幾個炮兵或民夫,對不好走的路,或雨天,可能還要帶牛。
牛走的慢,但拉力不比馬小,而且更適合難走的路和雨濘天。
這是趙與芮和后金學來的,明末后金出征,基本都是用牛拉炮,很少用馬騾拉。
按現在的馬力和牛力,六百多斤的炮也是能拉的動的,后金炮都是上千斤也能拉,宋軍自然更能拉,而且速度不會太慢。
之所以不再用更重的炮,是因為現階段宋軍這六百多斤的中重型火炮在升級改造后,已經夠用了,現在已經接近十九世紀中期后裝線膛炮的水平。
“后面守城和戰船上,可升級更重打的更遠的炮,但臣以為。”許厲這時道“守城和戰船上的炮可以先緩緩升級,當務之急,還是升級火炮,按陛下的意思,徹底打造新式炮彈,這可以讓咱們的火炮威力和射程,達到新的高度。”
許厲這門炮是給趙與芮看的,也不打算全軍推廣,按他的說法,先打造上百門給前線準備西征和防守用。
現在國內都沒什么戰事,也沒有必要升級守和戰船,只需要在波斯和謙州一帶的前線打造一批備用,重點還要升級新式炮彈。
“許卿說的有理,朕也是這個意思。”趙與芮立刻表態支持。
然后又問,你們新式炮彈研發的怎么樣了
“陛下請。”火器局的人帶著趙與芮往新工廠去。
這是大宋前兩年新建的工廠,專門為了研發新式炮彈,即趙與芮所說,后裝銅殼炮彈。
這種炮彈幾乎就和后世沒多少區別了,能達到十九世紀的水平。
等趙與芮進去看了會,還是感覺有點古怪,入眼既有滿滿的科技感,又有土鱉相。
工廠中間有座巨大的蒸汽機,最北面是鍋爐,現場能看到好多汽缸,各種活塞,工廠后面還有大煙管往外排污,放后世是妥妥的污染空氣。
外面就是一條河,河邊是水力機械,兩者結合用。
工廠南面就是機器,從東到西是一整套新炮彈的打造機器。
第一臺是壓卷機,需要兩個工人手機搖控,趙與芮帶著一眾大臣看著有人用推車推來一疊銅板。
銅板已經在另一個工廠處理過,全是長方形,標準一模一樣。
一工人拿起一塊銅板放進一個機器。
這機器前端有幾個長鋼柱,銅板被放進去后,鋼柱就在滾動,瞬間功夫,那銅板就被滾成一個空心圓柱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