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與芮注意到,鋼柱在滾動時,需要人工搖動。
其實這是半自動的,邊上有蒸汽壓力帶動齒輪,再帶動鋼柱,但受限于這個時代的工業水平,有部份需要人工助力,類似于人搖式機械,工人都是輪換。
這個銅板卷成銅柱后,就是后世炮彈的下半部,它在將不久的將來,取代現在大宋木制炮托,使大宋的炮彈更現代化。
但過程也不是一步到位,現在許厲他們是在不停的試驗和研究。
這機器不但能弄炮殼,也能弄彈頭。
許厲發明的彈頭不是尖圓頭,受限于這時代的工業,前面不是很尖,類似梯形圓柱,只需要用鉛制成一片片扇形,然后用這臺機器一卷,就成了彈頭。
彈頭比較薄,主要趙與芮的爆炸部在里面,不是靠穿擊,而爆炸來殺傷。
不遠處還有機器在造彈底,封頂,整個炮彈外殼要分四部做,然后拼接,到時候會放入爆炸藥,點火裝置,殺傷鉛珠后,進行壓縮拼接。
現場有好多臺機器,看的眾大臣目不暇接,也個個稱奇。
大宋這些年不停有新機器出來,雖然大伙也漸漸習慣了,但每次看到新機器,總得表示驚嘆和對皇帝陛下的佩服。
許厲對皇帝趙與芮道,這回炮彈還幾個難點。
一是彈帶的搭配,比較麻煩,需要車床還切割。
滑膛炮是需要彈帶的,與膛線配合后,可以讓彈帶和膛內緊密貼合,打出去不會漏氣,不會造成能量流失,能打的更遠。
而且彈帶被膛線深深壓進去,炮彈才能發揮膛線作用,它會被膛線帶著旋轉,這樣飛的更穩定,打的更準。
炮殼加彈頭和彈帶的工藝在后世比較簡單,但在大宋這里要分成七八步,僅四個部位就得四步,然后還有很多需要手工操作,比如最后的填裝,壓縮結合。
后世一枚155的炮彈也得兩千刀以上,很多國家一年產量也就幾十萬發。
趙與芮這邊打造更慢,就這么一個廠房,占地近五畝,里面所有工作人員接近五十個,每天只能出產配件,組合成炮彈是三十發。
趙與芮用的十小時工作制,每小時約三發。
但許厲他們并沒有做成炮彈,現在還有兩個主要技術手段沒解決,一是后膛撞針打擊問題,他們現在還是用點火式,撞針技術上沒問題,但材料還要改進。二是炮彈內部火藥配比和裝置問題,三就是彈帶效率問題。
所以火器局的火炮和炮彈,甚至機器還需升級,現在許厲是打造炮彈配件,先儲存起來,將來這三個問題解決后,立刻可以組裝,節省時間。
趙與芮聽完后也皺眉“占地五畝,五十個工人,日產三十發”
這個工廠建造就花了數萬貫。
五十個工人每月工資加吃喝又是上百貫,一年至少兩千貫以上,相關工匠和官吏的還沒算。
他還有個前提條件,前面的銅片,鉛片也需要另外的工廠打造出來。
其他火藥和配件也是如此。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