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火車稚形和電力初顯
每日打造三十發完整的炮彈,需要火器局六個不同的工廠,前后官吏工匠不算,參與的工人達四百五十多人。
成本是相當高,那如果每日產量想達到三百發,就得兩千多個工人。
一年產量也就十萬發。
而且按許厲的說法,這其中估計得有二十分之一左右可能打不響,即打出去,炸不出來。
因為最后很多步驟是手工進行,肯定會有失誤。
“這平均下來,一枚新式炮彈要多少錢成本”
“至少二十貫。”
“。。”趙與芮。
等于連成本加人工,大宋每年造十萬發新炮彈,需要投入兩百萬貫。
大宋現在造后裝擊發針炮彈都勉強,還在研究,子彈則更難。
“走,去科技司。”趙與芮最后挑了幾個工匠官員,帶他們一起去科技司。
趙與芮和許厲商量了下,感覺大宋機床的研究還得加快,不但能批量制造零件,還得能批量打量子彈。
軌道也不長,就一百多米,東端有個像馬車般的大箱子,還有輪子,這就是大宋第一個火車車箱。
當然,這可能也需要時間去研究,許厲估計,十年之內,大宋的火炮最少能打到二十里。
“另外,蒸汽機的動力不足,水力也是如此,有時還需要人工輔助,請科技司繼續改進蒸汽機的話,可以減少人工,降低成本。”
你現在批量打造,等過幾年擊針式出來,又大批量更換,太費錢了。
火器局以前升級都是一步步來,但現在改方式了,比如新式炮彈也不列裝,而是造出配件存起來,繼續研究后擊式,取消點火式,一步到位。
唐波算是火器局高官,但連兒子在干什么也是第一次看到。
而工業的基礎他有了汽油和橡膠,現在最缺的就是電。
““這車頭加車廂,全重兩千斤。”
一直到1841年,改進后裝擊發式后,成為全世界的流行步槍。
“這是什么梯子嗎”唐正的父親唐波問道。
霍爾1819步槍也是后裝燧發點火步槍,因為可以批量生產零件,然后組裝,成為山姆大量裝備的步槍。
一切的前提就是需要相應的機器,所以現在趙與芮有專門的科技司,專門研究各種機器。
擊針式和點火式肯定有巨大的區別,難點就是子彈的變化。
趙與芮想著十九世紀加農炮就能打二十幾里了,大宋現在已經接近十九世紀水平。
“把炮彈放小,構造和子彈類似,彈頭更簡單,不需要能爆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