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全部數據說完后,余晦表示,還得耕種更多的糧田,以防有天災人禍,出現糧荒。
余晦那邊也算到平均每人三斤多點,所以覺得目前三省糧田不夠。
但現場有人反對,認為當地糧食作物足夠了,朝廷剛又種植了紅薯,因為去年才開始推廣,產量還沒起來,等推廣一兩年,產量起來了,就足夠吃的。
反對的人還算了當地的經濟作物,認為當地百姓都有余糧和余錢。
現場的人分兩批,一批贊成,一批反對。
贊成的人,是因為大宋這十年來一直想辦法從內部往這些海外移民,三省人口是一年比一年多,加上本地的增長現在也不慢,而朝廷現在著重經濟作物,怕將來糧不夠吃。
反對的人,是認為現在勞力很缺,這五百多萬人里,青壯還是占了少數,朝廷現在到處建設,到處擴張,種各種經濟作物,各種工程,都需要勞力。
你要擴種糧田,同樣需要勞力,所以他們認為暫時勞力不夠用,等人口多了,勞力多了,再擴種糧田。
雙方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后看向趙祺,看皇長子漢王意見。
當然,趙祺在地上也沒有絕對的權力,按照一般朝廷的處事順序,這樣的大事,首先總督和制置使們要取得平衡,如果不平衡,就要和藩王商量,雙方意見不同時,可以投票,同時報朝廷讓皇帝確定。
趙與芮用這套治理海外殖民地時,大部份分岐都是投票來定,因為一旦上報朝廷,等于和地方藩王翻臉,不給藩王面子。
皇帝要是否認了藩王的意見,那可是等于否認藩王的主張。
當然,諸皇子中,只有趙祺不怕,三年前他要求降稅的事,就和地方總督,制置使意見不同,他自己連續上書三次,兩次被駁回,第三次還是同意了,雖然降的和他預期的不一樣。
趙祺不怕被父親打臉,有什么事還會據理力爭。
所以漢王封地內,大伙通常也不愿意和他死磕。
所有官員都知道,即便趙祺似乎對皇位沒什么興趣,但他出發點,通常是為了大宋百姓,而不是為了自己的政績。
這次的問題再次踢到趙祺這里。
雙方都看著趙祺。
趙祺其實剛剛也在心里默數雙方人數,如果投票的話,不加上自己,前者略占下風,加上自己,因為他是藩王,一人頂三票,前者有機會反超。
“恩——”趙祺想了想,剛想說話。
“漢王,下官想先說幾句。”邊上賈似道突然打斷他。
趙祺愣了下,大宋像賈似道這銀行行長還是很尷尬的,他在大宋不算正式官員,確有實際享受官員待遇,同時不參與地方管理,但地方的餉銀薪水都和銀行有來往。
賈似道是他舅舅,趙祺知道,賈似道幾乎所有的出發點,都是為自己好,他連想都沒想,立刻點頭:“舅舅請說。”
賈似道笑笑,馬上道:“我是這么想的。”
“可以給百姓自主權。”
“朝廷下旨,讓百姓們自己選,家里有勞力,或自己感覺有時間有精力多種幾畝田的,就多種幾畝。”
“不管是糧田還是經濟作物。”
“只要是他們新耕出來的耕地,都算他們的。”
“我大宋新馬,婆羅,漢州三省,有上億畝耕田,現在只耕種了三千多萬畝,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百姓們只要有精力有能力,咱們就鼓勵他們多種田,反正無論他們耕多少,都得上報朝廷,然后咱們收稅,何樂而不為?”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