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甫、曹節先后身死,等到張讓、趙忠等人執政以后,卻發現自己沒有了能夠統兵的外援。
于是乎。
本來被棄用的夏育,再次有了騰飛之機。
可惜給他機會他不中用啊,最終又被叛軍圍困于草原之上,眼看性命不保。
如果夏育不是張讓等人推舉的將領,死就死了,就算全軍覆沒,楊雍也不見得會發兵救援。
但是,夏育身為張讓等宦官推舉的將領。
如果這么輕易被叛軍所殺,張讓這些舉薦的宦官也會有連帶責任。
他們,自不可能為此背鍋。
假如楊雍沒有什么動作,那么張讓等人肯定就會進讒言,稱涼州刺史坐視友軍被圍,卻不發兵救援,然后將這口鍋甩到楊雍頭上。
楊雍可不傻,知道其中的風險。
故此,他哪怕明知這是叛軍的圈套,還會大張旗鼓的派人前去救援。
他并不是真心救援夏育,只是想堵住宦官之口,避免對方最后將鍋甩到自己頭上。
說到底。
無論周琦還是蓋勛,亦或是那些被派去救援夏育的士卒,都只是政治斗爭的犧牲品而已。
楊雍之所以如此針對蓋勛,其實并非沒有原因。
首先,蓋勛在涼州的名望實在太高,楊雍很難駕馭,自然想要借刀殺人。
其次,蓋勛接連彈劾了兩位涼州刺史,都讓他們被罷官治罪,這種以下克上的行為很容易受人猜忌。
楊雍作為新任涼州刺史,自然不希望自己最后也栽在蓋勛手上。
周琦了解了事情的詳情以后,當即氣得咬牙切齒,對著蓋勛說道“無論朝廷亦或是刺史,都將我等性命當做博弈之籌碼。”
“先生既知楊雍所謀,萬不能如其所愿啊。”
蓋勛聞言,卻是正色道“無論黨爭亦或是算計,我都不愿參與其中,只想為這個國家盡一份綿薄之力。”
“前任護羌校尉泠征已經被叛軍所殺,金城太守陳懿也死于叛軍之手,若新任護羌校尉夏育再被叛軍所殺,則叛軍之勢再不可擋,朝廷威嚴必將掃地。”
“故,出兵救援夏育,并沒有錯。”
周琦提高了聲音,道“然賊人擁兵十數萬,麾下又多為騎兵,擅長草原作戰。”
“明知必死而發兵援之,何苦來哉”
蓋勛坦然道“明知不可為,就不為嗎”
周琦聞言,呆愣當場,不知如何應答。
他與蓋勛終究不是一類人。
周琦雖有兼濟天下的心思,卻顯得更加理智,先慮己而后慮天下,說自私也不為過。
至于蓋勛。
卻是妥妥的仁人君子,乃是理想主義者,算得上是這個時代士大夫之表率,若所行之事于國有利,哪怕明知必死也絕不后退。
論品德、操守與覺悟,周琦的確比不上蓋勛。
或許也正是因為蓋勛這種純粹為國為民的性格,才能在日后得到天子的信任。
看著周琦沉默不語,蓋勛卻是起身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你也無需為我擔心,既然已知乃賊人奸計,我自會多加注意。”
“至于你,乃袁氏門生,只要我領兵前去救援夏育,想必楊雍也不會與伱過分為難。”
周琦聞言,沉默了許久,才看著蓋勛說道“經歷這么多,先生難道還沒明白吧大漢淪落至此,根源乃在朝堂,而非地方。”
“我們在地方拼死平叛,以命相博,就算擊殺再多叛軍,恐怕也比不上朝廷一封詔令。”
“一封詔令,可令多少人揭竿而起。”
“一封詔令,又可令多少人放下武器。”
“此行危險難測,我希望先生不要去,或許前往雒陽,更適合你。”
蓋勛聞言眉頭微皺,深深看了周琦一眼,沒有多說什么,直接起身走到牢房門口,對著典韋、許褚說道“照顧好都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