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早圖,人若先我而為之,悔之晚矣。”
其余諸將卻持反對意見,道“今山東平定,袁術、劉備虎視眈眈,且關中局勢混亂,天子身邊韓暹、楊奉等驕橫難制,若迎天子,恐會生亂。”
事實上,曹操現在的處境并不算好,只能勉強自保,若是西迎天子,再惹得袁紹不滿,到時候曹操可就真的是內憂外患,四面皆敵了。
曹操聞言,不由眉頭微皺,繼而將目光放在了幕府功曹毛玠身上。
很多人其實并不知道,最先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之人,除了沮授以外,還有毛玠。
毛玠字孝先,陳留平丘人也。少為縣吏,以清公稱。
他本來打算前去荊州躲避戰禍亂,尚未抵達荊州,因為聽說劉表政令不明,于是前往魯陽。
等到曹操占領兗州以后,征辟毛玠為治中從事,毛玠當初就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引得曹操歡喜異常,直接奉其為幕府功曹。
此時毛玠看到曹操目光,不由心下了然,當即出言道“今天下分崩,國主遷移,生民廢業,饑饉流亡,公家無經歲之儲,百姓無安固之志,難以持久。”
“袁紹、袁術,雖士民眾強,卻無經遠之慮,未有樹基建本者也。周琦、劉備,出身寒微,天下士人不愿依附。”
“夫兵義者勝,守位以財,宜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
程昱亦是說道“正是因為山東未定,諸侯環視,才要奉天子以討不臣。彼時占據大義,天下士人必然爭相前來投效,以有道伐無義,何愁大事不成,漢室不興”
“諸君所慮關中諸將,不過土雞瓦犬,何足道哉”
“似韓暹、楊奉之流,不過白波賊寇,劫天子只為高官厚祿,彼見我軍強盛,必不敢相爭。”
“明公勿疑,當速發兵勤王”
曹操聞言大喜,乃接詔,克日興師,命曹洪率兵西迎接獻帝。
時有董卓女婿牛輔舊部董承,因為女兒嫁給天子為貴人,成為外戚,得封衛將軍。
董承,也就是演義中想要用衣帶詔除掉曹操,被刻畫成大漢忠臣之人,最后自己連同女兒董貴人,皆為曹操所殺。
事實上,所謂的漢室忠臣董承,與其余西涼諸將并無區別。
最大的區別在于,他的女兒嫁給了天子,因為有了這層姻親關系,所以對待天子自不會像李傕、郭汜這般傲慢、蠻橫。
董承也是西涼諸將之中,為數不多力保天子東遷之人。
這也并不能說明董承忠誠,不過是董承想要擁有李傕、郭汜那樣的權勢而已,只要能夠擺脫西涼諸將,以董承國舅的身份,必然能夠掌握朝堂。
這也是為什么,董承在天子東遷逃難的途中,曾秘密派人趁砍殺伏皇后,萬幸被左靈識破,揮舞武器格擋,卻是誤殺了旁邊的侍從,就連鮮血都濺在了皇后身上。
董承想要自己掌控朝廷,眼看天子車駕經歷千難萬險,即將抵達雒陽,自然不愿被曹操摘了桃子。
于是乎,董承暗中聯絡袁術部將萇奴,占據險峻之地隔斷交通,讓曹洪及其麾下兵馬難以西進,曹操的迎天子之舉也以失敗告終。
直到后來,董承與韓暹等人爭權奪利落于下風,這才打算請曹操為外援,于是又秘密召曹操勤王。
董承也因此被曹操封為列侯,兩人還擁有一段蜜月期。
未曾想,曹操奪得天子以后,移駕許都,而且實力不斷膨脹,開始大肆安插自己心腹,打壓董承等人。
董承心中不服,這才有了謀誅曹操,反被滅門之事。
由此也能看出,東漢末年很多人都是野心勃勃,真正忠于漢室的沒有多少人,演義中所刻畫的許多忠臣,要么是反對董卓,要么是反對曹操。
不排除里面的確有大漢忠臣,但絕大多數都只是權力斗爭罷了。
就在曹操接到天子詔書沒多久,遠在冀州的袁紹也見到了司空張喜所派來傳達詔書之人。